西陵逸最终还是答应了,这是件双赢的事,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除夕夜,清莲山庄里里外外摆了几十桌,灯笼点了上百盏,照的山庄亮如白昼。上到紫芸、洛轻尘,外加数位雕刻师,下到吴二娘、绣娘、茶农等人,热热闹闹欢聚一堂,最后醉倒了不少人。
这个新年大概是紫芸过得最热闹最舒心的一年了,什么都不用烦恼,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跟着洛轻尘享受就好。
大年初一,紫芸给众人派发红包,少则一百文钱,多则十两银子。领到红包的人都表示感谢,还说了很多祝福的吉利话。农庄上的孩子们拿钱买了鞭炮,整天噼里啪啦放个不停,十分热闹。
何诗诗等人做了几个红色的氢气球飞在山庄门口,引得众人争相观看,都在惊叹那东西为什么能飞在空中。
大年初四,天上居然飘起了小雪,午后雪花逐渐变大,经过一宿积累,地上盖了厚厚一层。
远处的药王谷,近处的麦田,通通裹上一层银白,像是披了件漂亮的新装。
紫芸教孩子们朗诵诗歌,选的是毛爷爷最有名的那首《沁园春雪》,童真的声音远远传出去,竟颇有几分气势。
“很好的诗,不过芸儿,那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扫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什么典故?”洛轻尘悠闲的坐在一旁听着,每次听到这一句,都想不明白。
紫芸朝他眨眨眼,小声道:“这是我们那个世界的历史。”
洛轻尘哭笑不得:“你就这样教给孩子们,等他们长大之后,肯定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紫芸不负责任的说:“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孩子们背完诗,被紫芸放走了,于是开始玩雪。紫芸也跟着玩了一会儿,双手和脸颊冻得通红,被洛轻尘提进屋里了。洛轻尘又给她灌了一碗姜汤驱寒,免得生病。
正月十六,西陵逸正式启程去了西陵国。他易容成了个容貌端庄的美妇人,那纤细的腰肢,再配上凹凸有致的玲珑身段,但凡见过的,都没人辨认得出真实身份。
跟他一起去的还有两个十四五的少年,都是从清莲学院毕业的。这次被委以重任,都十分激动,只是每次看见漂亮的美妇人,都忍不住阵阵脸红。
紫芸以手扶额,觉得再这样下去,这两个少年会不会出问题啊?可不要变成兔子才好。
语琴次日也回了苏州,雕刻师们则从初八就忙碌起来。第一件工艺品已经进入制作尾声,再过半个月就能全部完工了。
“拍卖会定在农历二月二十一,那段刚好辛夷花也开了,咱们的景点也能开放了。”紫芸为即将到来的两件盛事而兴奋,只是截止到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富商、达官贵人会来。
洛轻尘道:“迷宫、融洞、吊桥和许愿池也全部设置完成,现在可以着手宣传景点了。”
“嗯,咱们干脆就把两件事一起宣传好了,互相带动影响力。”紫芸双眼放光,对于赚钱的事,她向来头脑清晰到离谱。
就在这一日,他们忽然接到消息,说邹明珠在除夕夜那天临盆了,生了个男孩。只是由于下雪天路滑,消息晚了半个月才传过来。
紫芸既兴奋又郁闷,兴奋邹明珠终于临盆,而且生了个男孩。虽然她对男孩女孩没看法,但这个时代的人普遍还是重男轻女,邹明珠生了儿子,在众人看来就是立了功,以后待遇自然不会差。郁闷的是,自己成亲这么久,肚子却一点动静都没有,每个月葵水来得十分欢畅。
不管怎么说,她也算孩子的伯母,礼物还是得准备。与洛轻尘商议之后,二人给侄子准备了一套长命金锁,一对如意镯,并几个沉香木做的机关小玩具。
紫芸为不能亲自去见见侄子而遗憾,结果被洛轻尘推入房间,说他们自己生一个就好了。
时间进入二月,奉县逐渐热闹起来,每天都有无数生面孔出现,再次将奉县经济推入高潮。上官无风又来了,而且这次不是一个人,带上了上官兰馨和英王妃。
对于英王妃的到来,紫芸十分吃惊,莫非对方也对这件工艺品有兴趣?三人自然住进了紫芸的清莲山庄,还是当年英王妃住过的那所院子。
“跟几年前相比,这里真的改变了很多,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英王妃对于奉县的繁荣有些惊讶,明明只是一个偏僻的县城,现在却比临州还繁华。
奉县不少百姓的住房都翻新了,看上去一派新气象,人们生活水准也提高了很多,跟过去全然不同。
紫芸微笑道:“这都是经济带来的影响。自古以来,大家就瞧不起商人,可是不知道,商人才是繁荣这个时代的主力。”
二月初四,第一件工艺品“锦绣河山”正式完成!
紫芸、洛轻尘、上官无风一家三口都第一时间去参观了。两米长、一米宽的沉香木雕刻品置放在玻璃罩里,下面铺着一层柔软的橙黄色锦缎,看上去十分高端大气、可谓精妙绝伦。
“锦绣河山”大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座高山连绵不绝,云蒸霞蔚,山峰巍峨挺拔;第二部分是一条普通从山腰倾泻而下,与数条小溪汇合之后,滚滚流向远方;第三部分则是一大片稻田,沃野千里,田间地里甚至有微小的人儿在劳作,作品精确到百姓的手指。
明明只是一座木雕,可上了色之后,看上去就像天下的缩影。相信面世之后,一定会引起轰动。
“不愧是几位大师亲自操刀,世上只怕再难有这样的作品了。”上官无风感慨,看着这座木雕,就像看见真正的山河一般,让人心生豪情。
英王妃赞许的点头,问道:“秦王妃,这件工艺品你打算卖多少钱?”
紫芸早就想好了价钱,双目中释放出自信的光芒:“起价二十万两银子,每次加价不少于一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