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我泱泱大国50万电影工作者,就这么一个能打的!
……
“《风声》以扑朔迷离、悬念迭生的情节结构,为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一段悲壮寂寞的英雄史,以及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信仰。
是一部水准极高,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影片。”
“《风声》贡献了几年来最惊艳的群像表演,巩丽、张蔓玉、葛尤、姜闻、梁佳辉这些名字汇聚在一部电影中,我们难以想象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表演这个词,从未如此清晰的呈现过。”
“开头的特效令人炫目,我们总在吹捧好莱坞大片的视觉盛宴,却不想着自己这块土壤仍是荒芜一片。
剧组请来香港公司操刀,据称短短几分钟,花了一千余万。
学习先进技术,拍出我们自己的东西。
落后就要挨打。”
“《风声》以强大的演员阵容,扎实的剧本,先锋的拍摄手法……几乎让人忘记了它的性质,一部主旋律电影。”
国家宣传的力量,是谁也比不了的。
许非享受到了《鸦片战争》的待遇,甚至还要强大,铺天盖地的媒体赞誉,睁眼闭眼全是《风声》。
而大领导听取意见,指示道:“不建议组织中小学生观影。”
天下也在呼吁:“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本来就是儿童不宜的东西,结果起了反向宣传的作用。越不让看,越想看,因为提到“儿童不宜”四个字,成年人总会想到黄暴上。
首映过后三天,《风声》开始第一轮上映。
刚一亮相,就霸占了京城、魔都、羊城等地的电影市场。或冲着明星来,或冲着黄暴来,或闲着没事来的……
总之,很多人是看下去了,且非常喜欢。
“最令人惊喜?葛尤吧,我一看他就想笑,后来一看他就害怕,太变态了!”
“哭了,对,哭了!”
“怎么说呢?虽然也是爱国主义什么的,但跟以往的完全不同……说不好,反正我挺喜欢的。”
“我觉得多拍点这样的电影特棒,观众不是不爱看主旋律,主要是吸引力不够。”
搜狐迅速推出《风声》专题,bbs更是热火朝天,尺度大开。
“有生之年!我的梦想居然实现了,巩丽和张蔓玉!”
“我和朋友们看完,讨论了一宿里面的酷刑。尤其是绳子,现在看到绳子就兴奋,啊呸,害怕。”
“赤果果的性暗示,不,应该是通过x虐待来获得快感,以前的人真变态。”
“我怎么觉得巩丽和张蔓玉有点小暧昧呢?”
“不是小,是大大的暧昧,楼上的我们细聊。”
9月5号上映,跟着教师节,中秋,国庆。
在国庆前夕,上映两周半的《风声》反而又迎来了观影高峰。因为包场开始了,各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等,都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也没落下,学生不让看,老师可以看啊。
政策绿灯最霸道,以前许非出片子,仍要一个省一个省去谈发行。这次爽快的让人害怕,分账怎么算、几号上映、用什么海报、明星见面会……全盘接受,畅通无阻。
包括一直不对付的那个省。
老总已经换掉了。
外面喧嚣阵阵,许老师也没闲着,只是有点蛋疼——他忙着参加各种座谈会。
电影协会的、文联的、市部门的、中央部门的,级别一个比一个高,推不了。车轱辘话反复说,议题就一项:
“主旋律到底该怎么拍?”
“我觉得任何电影,都要分三个步骤:让观众能掏钱进影院,让观众能看下去,然后才会有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风声》说白了很简单,明星造势,观众见着大明星了,诶,第一步就成功。
他们愿意掏钱去看,然后片子质量好,这就能看下去。”
“有人说《风声》是个例,投入太大,制片厂承受不了。那我想问问,以前的主旋律大片花的钱多不多?
不亚于《风声》吧,为什么市场表现一般?”
“思路啊,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要创新!”
“……”
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但反对的也说不出啥,人家成功了。
举国气势,吊打今年的所有作品,包括《鸦片战争》和《侏罗纪》
总之,业内对主旋律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还可以这么拍……
第668章 一个亿
“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呜呜呜……”
杭城的一家电影院里,银幕上滚动着演职员名单,片子已然结束。
这些观众有第一次看的,也有二刷的,皆是眼圈通红,坐在椅子上没动。约莫过了一会,门忽然被推开,一行人走进影厅。
“哗哗哗!”
“张蔓玉!张蔓玉!”
“姜闻!”
“巩丽!巩丽!”
掌声欢呼声刹时间响起,正是《风声》剧组的见面会。
“好了,安静一下。”
“大家安静!”
主持人说了好几遍,才渐渐平息,道:“首先要解释一下,剧组刚从蓝鲸过来,车坏耽搁了一会,所以迟到,希望大家谅解。”
“没关系!”
“那就多待一会吧!”
“对,多待一会!”
“哈哈哈!”
场子火热,跟着自我介绍,导演加五大巨星,外加付彪、辛白青全在,许监制站在下面看。
自上映以来,他领着主创到处跑,让三位香港人苦不堪言。
香港那么大点地方,哪需要路演啊?可没办法,写在合同里的要配合宣传。
其实痛并快乐着,他们体验到了非常新鲜的,内地观众对自己的热情和喜爱。每到一处,铺天盖地欢呼雀跃,让两个出道十几年的老演员也不免心潮澎湃。
到了互动环节,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抢到机会:
“张蔓玉姐姐,我特别喜欢你!我想问问,你参演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呃,普通话好了一点。”
张蔓玉开了句玩笑,正经道:“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电影做法,受益良多。还有认识了新朋友,像阿丽……”
“阿丽?听着像刚进城的乡下姑娘。”姜闻插话。
“叫小丽就挺好。”葛尤道。
“小丽还没进城呢。”姜闻道。
“哎,你们别打岔……”
巩丽搂住张蔓玉肩膀,惹得阵阵尖叫,笑道:“你接着说。”
“我还讲什么,就是以前不熟,现在蛮好的。”张蔓玉翻白眼。
“哈哈哈!”
港台明星在内地观众眼里,一向如天上的星星,遥远神秘。结果亲眼见到,哇,不是那回事嘛!
时间有限,半小时的见面会。
很快到最后一个问题,一男子道:“请问陈可新导演,听说您是泰国……”
“我出生在香港,12岁到泰国定居,但后来的事业发展全在香港,我觉得自己蛮算个香港导演的。”
“哦,不好意思。我想问问,您可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是怎么理解并拍摄出这么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电影?”
“呃,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人的共通性。当一件感动的事情出现,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感动。
当然你讲的问题也有,在这里我想感谢大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许非先生。他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让这部电影得以向正确的方向行进。”
“好的,感谢大家,今天见面会就结束了……”
人们陆续往出走,现场也有记者,拍了好多照片。《风声》可是社会话题,只要有相关文章,销量都能升上去一些。
一哥们嘀咕道:“陈可新怎么老提许非啊?”
“怎么了?”同伴问。
“他在魔都、蓝鲸都提过,哎哟那个吹捧啊,他自己不是导演么?”
“不懂了吧?”
旁边一位同行接茬,道:“据说《风声》从立项、剧本、选角、投资建组,再到具体拍摄,都是许非一手包办。
陈可新是导演,但现场也得听他的,没看他挂的是监制么?”
“哦?合着陈可新就是打工的?”
“可不。听说都是许非在片场镇着,不然那么多大明星,谁肯乖乖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