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节
    等在客栈中收拾完毕,三个小年轻都作富家少年郎打扮,带着二十护卫,便出了客栈门。
    昌源镇唯有一条大道两侧为商户,小巷中多为商户民居,因此客栈正处在小镇尾处,从客栈门出来,恰好可见一条笔直的商户街。
    从尾到头,就是连那块镇名的牌坊也一眼得见。
    本也是做些小本买卖,虽是有两百户人家,然而也分当地人与外地商户人家,本地人居东北面,外地商户多居西南面,也唯有大道两端的商家不分人家,都混开在一处。
    太孙吴自幼因体弱,就是在京中每年的元月十五出宫游玩,也多是躲在御车之中,隔着一道帷幕,被众多的护卫守着,远远的看着别人千般万般的热闹。
    就是自己的嫡亲弟弟,虽也是皇孙身份贵重,却也能被太子与太子妃一道换装牵着手在夜市里游玩过。
    唯有自己……唯有自己……太孙吴只觉得手心一暖,低下头便看见了萧安握着的自己的手。
    覆盖在自己手背上的手心,似乎比之前感受到的老茧更多,太孙吴心里一阵暖流而过,却是抬起头假装不在意的模样。
    萧安没多想,只嘱咐太孙吴道:“公子可握紧了,莫要被人群挤散了去。”
    三人里也就萧安看着最矮,却是说出最不符合身份的话,让另一边的陈十郎觉得有些好笑,想太孙吴怎的都要比她大上整整三岁,这姑娘哪来的老气横秋之举。
    就是有跟在他们身边开道与隔离人群的二十护卫在,太孙吴也不会被挤散。
    “又不是京中人多路窄,哪用那般小心。”陈十郎就道。
    萧安却是十分认真的给陈十郎回道:“陈十哥还是莫要小看这些小镇,只当不如京中、江南等繁华,然而人贩子却是从来都不少。这快夜里,不论小孩妇孺,就是十五六的少年,落单了都极为危险,一个不小心人就没了。”
    大庆律法较为严明,然而也拦不住人口贩卖之事,纵使被抓住了,胁从都有三千里流放,然而逐利之事,不只商户,就是好吃懒做的地痞流氓为了快钱也是愿意去干那些丧尽天良之事的。
    萧安未尽之语,便是恰如太孙吴这般看起来白嫩、美姿容的少年,最容易被人贩子抓去,卖往江南勾栏之地与送往高官大户人家。
    到那时,只怕日后被家人寻到,为了家族名声计,许多都是愿意灭了那阖府满门,也不愿意再将人认回去。
    这一点,正是书香门第出生的陈十郎能比萧安更为明白,便点了点头,也不似之前那般轻忽。
    太孙吴生于东宫,虽有老师教导民生疾苦,然而对人贩子恶行并了解不多,不由得道:“县中有户籍在,又有连坐之法,还有通关文书之难,拐子竟还能猖獗到这一步?”
    就京中,每年被拐子拐走的孩子也不少,然而因皇宫里每日喧闹的都是大事,太孙吴却一直不知晓人贩子为恶竟是这般容易。
    陈十郎多在京中行走,知晓得比萧安还要多一些,便与太孙吴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不说这四周无城郭的小镇,就是京城里,八门看守,却也拦不住那些宵小害人。人贩子之事,也是防不胜防。”
    太孙吴虽亲历民事得少,然而却也是聪慧之人,往日里听老师也说过此事,再今日听萧安与陈十郎这番话,心中也明白了,“这小镇、乡村之中,只得牌坊标注其地,拐卖人口便为容易。然而京中四周有高数长城郭,八门护城军看守,却也还能丢了孩子,那便是京兆尹之误,护城军搜查不严,各处里长纵容了。”
    能在京城里拐走孩子,当是在京中久居之人,只要是久居,焉能没有户籍所在,既有户籍在,便有里长为保。
    这责任一点一点掰开来,却是谁也逃不掉。
    陈十郎与太孙吴相熟,知晓其意,便道:“也是京城乃在天子脚下,被拐卖的孩子相比其他处却是少得多了。只人心难测,难防彻底。”
    这倒也是实话,为了银子,莫说为保的里长,就是看守众门的护城军里面,也少不得有见钱眼开的,更有胆肥的与人贩子分利。
    萧安在一边插嘴道:“护城军?呵。”
    这话一开口,就是有许多不满要说了。
    太孙吴知晓萧安曾经便与他说过边关将士的不易,相比起护城军的军饷永不缺差,边关将士守护城门之时只怕职责更重,然而两厢一比,到底还是边关将士更苦得多。
    不过边关军中事不好在此处明说,太孙吴捏了捏萧安的手,“我听你说过,都记在心里呢。”
    三关里有林氏开通商道互通有无,三关将士待遇当是还好,然而六关里从来都是严防死守,每年从户部分到的军饷与米粮就是有皇帝多番批示,也免不了受天时影响。
    当今陛下是个爱重子民的人,若是天时不好,难免就要亏待边关将士一些了。
    萧安倒不是爱埋怨的性子,边关将士难过的日子她也跟着过过,百姓有灾,朝廷自当救民为重。
    每当那个时候,好在六关里还有崇山峻岭,里面野兽从鸟无数,军士们就得靠它们和山中野果接济过日子了。
    杀野兽用矛,射鸟得用弹弓最为便宜,然而铁质的弹丸也得花银子好好的打造才得好使,萧安那一手弹弓杀鸟弹无虚发的绝技,就是那般练下来的。
    之后三人便没有再多说其他事,只专心看这昌源镇里的商铺。
    昌源镇盛产米粮,自也是米铺居多,当地农户多将种出米粮高价卖与商户,再低价购买粗粮为食,再换以麻布,盐铁之物,看似过得还不错,过往民众少有苦色。
    然而这般不算苦楚只是对久居边关条件更为艰苦的萧安而言,在太孙吴的眼里,自己每日里享受的锦衣玉食与之一相比,震撼也是有的。
    萧安以往常从六关与京中来回,对昌源镇颇为了解,就这几年不曾过往了,这些商户里上了年纪的却还是眼熟,便只给太孙吴道:“这家仁善堂开了有三代了,现在坐堂的郎中有三十来岁,他儿子跟女儿三年前都还在学抓药,也不知现在学得如何了。”
    太孙吴看了那仁善堂一眼,只见上面三个朱红的大字有些掉漆,想来那牌匾已有许多年,再往大字左下角一看,竟有当地县府某一县令用印,当是官府颁发与药堂的。
    萧安又跟太孙吴道:“小地方一般人家里规矩也不多,男女都是要干活的,也不讲究男女避嫌,倒是比京中要爽快。”
    京中高门大户里多了,规矩重到连一般民众都要比外面的要讲究一番,最让萧安这自由自在的人不习惯。
    第037章 公子愿与我共骑?
    离了昌源镇,下一处有人多聚居的便是孟陵县。
    从昌源到孟陵县慢行得需七日,好在途中也有村庄几多,小镇一二,虽是没再有客栈,然而却也能寻农家或大户里借宿一二。
    从昌源镇离开那一日起,天气多有转凉,太孙吴自也加了衣裳,就是坐在马车里也没那般闷热。
    然而比起当初在马背上的那半日,即便是马车里也能软卧,到底还是不如在马上视野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可萧安却再没请自己骑过马,在马车里呆了两日的太孙吴总觉得心里特不得劲,虽有几次暗示,然而萧安就是个大瞎子看不懂,颇让自己郁闷不已。
    身边的小太监是自幼伺候太孙吴的,自也看出了太孙吴的一点子心思,然而要让他开口,说是让萧安带太孙吴再骑马游玩却也是不敢的。
    一来是太孙吴坐马车里行程要比骑马的要快,如今白龙鱼服,恐有不妥,还是要早些到仪仗所在的孟陵县才好;二是太孙吴的身子不好,别说是骑马,一个不小心闪了腰,别人倒霉不怎的,他这个贴身伺候的却是必然的要死罪的。
    想他如今不过十来岁,进宫也不过才几年,当初就冲着比在家里日子好过才进的宫,可不想年纪轻轻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