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2章 天赐良机
    尽管满朝上下,所有广南人都瞧不起饱读诗书的莫氏子弟,但这一次阮潢还真没骗人,他的的确确是对莫氏子委以重任。
    早在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就开始建立起“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作为依山带水的邻邦广南,也没少从中占便宜得好处。
    在中原进入盛世的时代,广南、高丽两地全都是以“小中原”自居,时不时打着进贡的招牌前往京都。
    千万别和那些陷入天朝上国迷梦中自我沉醉的昏君和腐儒一样,以为“万国来朝”是盛世的标志之一。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朝贡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要不就是为了借势稳固自己在周边小国间的霸权,要不就是以中原王朝册封而得到正统的法理性,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贪图老大帝国的丰厚回赐。
    至于所谓的尊崇,表面上是礼仪道德,实则大多数都建立在中原王朝自己强大而坚实的基础上。
    等到了中原式微之时,周边各国少不得要撕开表面上的斯文外衣。
    即便是高丽都多有不恭谨的时候,更遑论北面草原上的戎人,时不时就要挥军南下,用马刀和铁蹄将文明肆意蹂躏和践踏。
    小小的广南也不例外,对于中原王朝的觊觎其实一刻也未曾停止。
    除了刀兵之外,这些被士人君子们鄙夷的蛮夷,其实特别的阴险狡诈,使用的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在往常,以力为尊的广南是没有诗书礼仪的任何地位的。
    若是没有李恪率领舰队将广南沿海搅的天翻地覆,阮潢也不会绞尽脑汁的想要从各方面给大雍找麻烦。
    被广南人一向瞧不起的莫问涛之子叫莫书怀,因自幼体弱多病,难以在武力一途与诸位兄弟竞争,莫书怀的母亲另辟蹊径,遍请广南最有学问的汉家儒生以教之。
    二十多年下来,莫书怀也学有所成,于诗书一道青出于蓝,让那些教授他的汉家儒生既骄傲,又惭愧。
    得益于这些儒生的四处吹捧,莫书怀慢慢的有了广南第一才子的美名。
    只不过崇尚刀枪的广南人并不以此为荣,反而把这当成笑谈,人人都耻笑莫氏子弟软弱无能,只会“之乎者也”,一有争执就会被他的那些兄弟以力欺压。
    莫书怀吃多了亏之后,也学乖觉了,事事不争。
    只是心里难免愤恨,常常悲叹自己怀才不遇,只能自己安慰着自己“君子待时而发”。
    现如今,他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虽然广南人都不看好,但阮潢力排众议,坚持任命莫书怀为钦使,出使大雍。
    天降大任的莫书怀十分珍惜这次的际遇,对慧眼识才的阮潢更是感激涕零。
    为了不辱使命,莫书怀一路上都在思索着怎么与大雍交涉,为此不但没日没夜的翻阅着各种典籍书册,还特意将他那些已经被打发走了的儒学师傅尽数找回来,共商大事。
    这些背典忘祖的儒学士人得知莫书怀相招,参与的还是两国邦交的大事,全都打了鸡血一样,一个比一个积极。
    为了帮助广南,这些士人争先恐后的出谋划策,为了得到莫书怀的赏识每天都争的面红耳赤。
    经常搞的莫书怀莫名其妙的自我怀疑,似乎自己才是广南人才对吧?
    不过,对于这些毫无节操的士人,莫书怀十分满意,他们肯卖力当然是最好的,这段时间他可是从这些负心无耻的读书人那里学到了许多巧招妙计,对于自己的使命也越发的信心十足了。
    这些人在阮潢的安排下,从升龙坐船出发,入海之后直奔花城。
    经过十几日的海上航行,这艘挂着广南王旗的福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当大船驶入珠江口开始,莫书怀就被两岸的繁华盛景所惊呆了。
    得益于李恪推行的岭南大开发计划,珠江八大家都对李恪的经营能力充满信心,珠江沿岸的这些土地得到了彻底的开发。
    此时正是十月初,北方各地秋叶泛黄,岭南的这些田地却在忙碌着收割第二季水稻。
    (非错误,在古代没有育苗技术,两广地区第二季水稻收割的确是在农历九月底十月初,比现代略晚。)
    比起懒惰的广南人粗放式的耕作,很明显气候、土地等各方面自然条件稍逊一筹的交州百姓与之相比,精耕细作的成果显然更为优异。
    莫书怀看着两岸忙碌的秋收,不禁感慨不已,带着些迷醉的神色说道: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圣人所言三代之治,不外如是吧?”
    沿途的见闻,让莫书怀叹为观止,比之乌烟瘴气的广南,这交州之地对他来说与天堂何异?
    尤其是当使节船停靠在花城码头之后,入眼的繁华盛景更让这位广南第一才子叹为观止,心中竟生出恨不生而为雍人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