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5章 冲量模式
    甭管手段多么粗暴,没有实力的人都玩儿不了。先不说前期的资金投入,光怎么勾搭上俄国贵族都是一个难题。
    要知道,俄国贵族可是欧洲最保守的存在。一个资本家想要上门推销,估计连人都见不到,就被赶了出去。
    就算是推销成功了,万一遇到了贪婪的贵族,还有可能被人直接黑了债券,最后一个先令都拿不到。
    尽管不担心竞争对手,不过保密工作还是做的,不然沙皇政府提前打个补丁,后面就只能等亚历山大三世还钱了。
    表面上看来,这个年代是金银本位时代,货币似乎是没有贬值。实际上在弗朗茨看来,只要金银产量再不断增加中,通货膨胀就无法避免。
    物价稳定那也是相对的,十几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风口上,只要投资对了,几倍的利润还不是轻而易举。
    工业革命涉及到的项目太多,弗朗茨也不可能全部都包揽了,这个时候风投公司就可以问世了。
    “风投”这个概念虽然没有被提出来,实际上一直都存在。耳闻能熟的就是吕不韦,奇货可居就是一次成功的风投。
    欧洲也有西班牙资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建立了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这只是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还要更多。历史书已经告诉了世人风投,属于高风险投资。
    风险大弗朗茨可以承受,这个年代投资新兴产业成本很低。基本上都是资助技术研发,有了成果再投资建厂。
    就算是投资失败,只要收获的有相关专利技术,生意就不算是太亏。
    遗憾的是项目不好找,这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项目没有后世那么多。况且,受通信不便的影响,也很难做到有效监管。
    再三犹豫过后,弗朗茨放弃了建立风投公司的计划。世界上从来不缺聪明人,这个年代的风投也不是不存在,只不过都局限在小范围内。
    想要像后世那种,一家风投公司投资几百个项目,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光企业的运营成本,都能够将公司压垮。
    毕竟实体经济不是互联网,不可能一夜暴富,看不到利润之前,想要上市圈钱都难。
    ……
    富国证券的行动,很快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刚开始大家以为富国证券在故意释放利好消息,或者说是俄奥谈判有了转机。
    不过9月份的时候,两国谈判尘埃落定。俄国人将继续履行债务,不过这个时间被延后了五年。原本承诺的抵押品,现在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兑现。
    比如说:抵押的关税,现在俄国关税收入中部分资金会用来偿还债务。具体这个数额,就有些感人了,每月大约20万神盾左右。
    林林总总的抵押品收益加起来,总金额也不超过50万神盾,还不足实际需要支付资金的六分之一。
    违约金自然是不存在的,沙皇政府没钱,能够偿还本金和部分利息就算是给面子了。
    没有办法,欠债的是大爷。维也纳政府也只能收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等沙皇政府财政恢复正常过后,再慢慢还吧!
    一共就这么多钱,当然要优先兑付政府担保的政策性贷款了。至于民间贷款,就非常遗憾只能等未来再考虑。
    债券更不用说,到期了再讨论这个问题,提前兑付那是不可能的,沙皇政府可不好说话。
    既然敢惦记他们给的高利息,就要做好赔上本金的打算。普俄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有金融专家发出过警告。
    尽管俄国人没有说不还了,大家心里还是非常清楚,这些债券恐怕是很难正常兑付。
    沙皇政府财政好转,这是一个伪命题。只要俄国官僚体系不得到净化,吏治问题得不到解决,财政永远都不可能好转。
    要肃清吏治,这比体制改革更难一百倍。无论怎么制定规则,都需要人去执行,这就是漏洞。
    杀人立威是一个好办法,遗憾的是欧洲没有杀贵族的传统,亚历山大二世也没有开先河的胆子。
    弗朗茨捣鼓出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同样没有能够解决腐败问题。甚至平民出身的官僚,贪污起来还更狠。
    只不过这给弗朗茨创造了杀人立威的条件。反贪局有了事做,可以时常抓几个蠢货杀鸡儆猴,竖立典型震慑官僚集团。
    有了对比之后,再处理贵族官僚,大家就不会觉得皇帝狠辣了。
    看看其他人犯事都被杀头了,贵族犯事只是夺爵、蹲监狱,怎么说也是照顾了。
    况且这个夺爵,还只是终身制贵族完蛋,世袭制贵族爵位还是会由第二顺位继承人再次继承的。
    理由还不是犯罪,而是侮辱了贵族的荣耀。没错,欧洲贵族文化也是有要求的,并且还是高标准。
    暗地里怎么做没关系,明面上谁要是违背了贵族行为准则,也是会受到大家抨击的。
    很多贵族官僚犯事落网后,受不了舆论的压力,直接选择自杀了事。人死帐消,事情自然也就过去了。
    或许在后世看来这很可笑,反正又死不了,蹲几年监狱风头过了再出来,继续过上等人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自杀呢?
    但在这个荣耀高于生命的年代,为了维护家族荣耀,个人的生命反而是其次。
    在外在压力下,虽然杜绝不了腐败,至少让他们收敛了。像沙皇政府那种直接贪污公款、公然进行索贿的事情,在奥地利没有几个官员敢干。
    这种操作,偏偏又是俄国人学不来的。一方面是贵族实力太大,包括亚历山大二世这次改革,也是贵族阶级内部发起的救亡运动。
    另一方面,则是知识普及的问题。相比欧洲各国,俄国人的识字率普遍偏低,就算是进行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几个平民子弟。
    没有足够的数量,也如何能够给贵族官僚们带来压力呢?要是只有区区几个人,估计他们刚刚进入官场,就被人给打压下去了。
    义务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人进入大学,奥地利每年也有两三万人进入大学,到了中学阶段这个数字还可以放大十几倍。
    大量的人才储备,才是奥地利最大的优势。
    量变引起质变,很多原时空默默无闻的存在,现在成为了时代的领军人物;曾经大名鼎鼎的人物,现在反而有泯然众人矣的意思。
    事实证明,环境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弗朗茨不在迷信名人效应,他相信蝴蝶效应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没有拿出成果之前,在他眼中原时空的名人,和普通人没有多少差别。
    毕竟科学研究充满了巧合性,或许换了一个日子,换了一间实验室,最后的结局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甚至出生晚一点儿的奥地利科学家,没准就被蝴蝶没了。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只要原来的父母发生意外,或者是行房事的时间发生变化,最后受孕的精子、卵子都变了。
    就算拥有同样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换了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仅仅只是一次加班,或者是放假就够了。
    名人养成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谬论。与其搞这些不确定的,不如进行冲量的好。
    人才数量上去了,天才数量自然也增加了。实际上,这个年代能够上大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自身能力不足,想要上大学,那就只能掏钱旁听了,万一大器晚成,最后通过了毕业考核,同样可以拿到毕业证。
    据弗朗茨所知,目前奥地利各个大学都有一堆旁听生。这些人不是为了毕业证,仅仅只是想要提高自身能力。
    毕竟能够掏得起钱的,那都是妥妥的富豪阶级,有没有那一纸文凭都无所谓。
    可不是谁都拿得出几万神盾的学费,这可是维也纳一栋别墅的价钱。要是折算到21世纪,那就是好多个亿。
    教育部都有意增加大学数量,专门给这些富家子弟提供一个受教育的平台。毕竟这些人都是金主,可以收取高额学费,每年还可以赚不少钱。
    弗朗茨清楚,这种大学出现是早晚的事情。有钱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
    国内没有,还不能去国外留学么?现在奥地利不流行出国留学,那是国内的教育质量本来就是世界顶尖的,又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
    对很多资本家们来说,送子女进去学习,就是为了积累人脉关系,给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是没有这些好处,出国留学这个费用至少可以节省大部分,他们为什么要和国内大学死磕?
    以维也纳大学为例,正式考入大学的,几年的学费加起来,都只有一千多神盾,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而旁听生的费用直接炒到了八万神盾,不要嫌贵,一共就这么三十个名额,完全是供不应求。如果没有关系,根本就拿不到手。
    这个价钱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的价格,还有人脉关系网带来的附加值。作为奥地利最顶尖的学府,就值这个价。
    奥地利拥有大大小小四十余家大学,每家大学每年的录取人数基本上都只有五六百人,最多的也就一千来号人。
    在大学不扩招的情况下,这个名额自然就很金贵了。除非真的是关系通天,不然再有钱最多也就一个旁听生名额。
    据弗朗茨所知,每年走后门进入大学的大贵族子弟,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时间还是一个都没有。
    大贵族子弟,如果通过了家族教育,还考不上大学,那么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不适合读书;要么就是纨绔子弟。
    想想看,出题老师天天给你上课,你都考不上大学,这还能够说什么?不说百分百原题,至少每个题型你都是做过的。这么大优势,都不能上岸就真的没办法了。
    既然是废物,为了面子,大家也不会把这些子弟放进大学丢人。
    增加一所大学容易,可是真的有人买账么?进入大学在积累人脉关系的同时,又何尝没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呢?
    而一家都是这种人的学校,从档次上就降低了。除了混文凭外,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弗朗茨非常的怀疑。
    旁听生的名声确实不好听,可是每年都有一部分旁听生实现了逆袭,最后拿到了毕业证。
    这些成功的案例,也是趋势着大家前赴后继的一个因素。
    积累人脉关系网,说白了就是和比自己强得人接触,要是周围都是一样或者是更低层次的,这种关系也没有那么大作用。
    档次降低了,费用可不能降低。要不然最后需要教育部拨款维持学校运转,弗朗茨不如拿这些钱再建立一所大学,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