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徐树铮是个洒脱不羁之人,特立独行,也不在意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或者说,那等人根本就不在他眼内。
    他也不去计较如今门厅冷清,只是这样的待遇让他更加的看破世事而已。
    午后的阳光愈加浓烈起来,坐在这口鼻皆香的庭院里头,思绪渐渐模糊起来。
    徐树铮招了招手,喊从人去整治些小菜,既然无事,索性小酌一番。
    既然春光无限好,也不要辜负,自有飞花在春光中陶醉,而他们则在春光中微醺。
    在段祺瑞家中,能够享受这种无比随意代价的,也只有徐树铮一人,有时候段芝贵也来,但段祺瑞更多的是客气,拉拢,并不是真正的性情流露。
    只不过片刻,下面就整治了酒菜上来,两人对坐而谈,浅饮轻酌,倒也有一番雅趣。
    一个食盘,八样小菜,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红烧果子狸、焦炸羊腿肉,一盘毛豆腐,再加三个素色小炒。
    段祺瑞平时很是清廉,很少吃这么丰盛,徐树铮来了,才会如此奢侈一番。
    徐树铮人高马大,能吃肉,故而,段祺瑞也不愿意亏待了这位得力干将。
    其实,一国内阁总理,平日里也就是两三个小菜加个汤,有时还不吃荤菜。
    要是那些整日间大吃大喝的食利阶层知道了,只怕会惊掉下巴,无地自容。
    如今运输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货物络绎不绝,总能买到许多从前稀罕之物。
    不仅仅是牛羊肉与猪肉,就连其他鱼类也能在市场上并不少见。
    说到吃肉,李安生上台之后,京城还流传过一个笑话,那就是李大总统是吃肉大总统,李大总统上台了,民众不用愁没有肉吃,肉也会越来越便宜。
    东北如今到处都是养殖场,除了牛马羊,还有大量的养猪专业户,东北出产大量皮毛的同时,还出产大量的猪肉。
    过去猪肉是贱肉,一般人多吃羊肉,但如今东北已经推广了吃猪肉,成为了东北民众的主要肉食。
    东北老百姓桌上,时不时的都能吃上猪肉,甚至是羊肉,还有鱼是每天必食,东北在民间推广吃鱼。
    尤其是学堂里头,是一定要有鱼的。
    李安生执政东北时规定,每个学校的校长带头,教师们都要要负责将午餐时孩子吃的鱼肉中的刺挑出来,不厌其烦的挑出来。
    虽然东北所有的校长与教师都喜欢深海鱼,因为没有刺,或者很少刺,但是由于深海鱼供应有限,他们只能继续每天最为烦累的一项活计。
    当初中俄战争结束,李安生将外东北拿了回来,使得大量的深海鱼开始充实东北市场,使得东北的所有校长与教师们欢舞雀跃,倒也是一项奇谈。
    这年头,东北的百姓吃的粗粮与细粮搭配,还能吃肉食,羡慕死了全国其他地区的百姓,而随着各种养殖技术的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猪肉、鸡鸭肉等也开始逐渐的走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故而李安生一上台,北京的百姓们便奔走相告,他们别的不知道,只知道要有肉吃了。
    清末的北京,王公大臣云集,“除朝贵及纨绔子弟,暨南省京官盘餐兼味,食用稍丰外,其余上自闲散王公,及疏远之皇亲国戚、八旗官兵以及北五省京官,一日之中,上者食面食,下者食杂粮。侑食之馔,羊肉鸡卵,一二品已为异味。下者生嚼葱蒜,若调酱则已丰矣。”
    那个时候连王公大臣都要吃些粗粮,更何况肉食?可想而知清末北京老百姓吃的都是些什么。
    也许听起来,北京的老百姓,甚至是直隶其他地区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李安生到各地视察,只是因为一个原因,李大总统来了有肉吃,有些可笑。
    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件无比苦涩的奇谈。
    光绪时代,全国各阶级几乎都出现了生活下降的现象。山东小麦种植量第一,一般人却卖小麦购粗粮。
    1883年的《北华捷报》这样形容河北地区一般农民的生活:“农民虽然大部分都贫穷,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还比较少。只有在荒年,他们经常以野菜为食,甚至连野菜都找不着而成群饿死,正像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年的情况那样。在最好的年头,他们也吃最低级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粱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有一天一位贫农在叙述皇帝豁免田赋的时候说道:‘如果他是皇帝,他将随他高兴地把面条吃一个饱。’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地吃面条,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李安生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北华捷报》便以大标题正版刊登了当年的这篇新闻,并且进行了富有激情的评述。
    是啊,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的吃面条,成为了最大的梦想。
    民国前后,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至少,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部分人也能开始吃的调匀,粗细粮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丰收之后。
    但影响关内百姓民生最为重要的,还是铁路运输。
    铁路是影响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使农民更广泛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为改进民食创造条件。轮船运输在清末就已经对华北沿海的民食产生了改善的作用。
    清末北京的粮食供应有部分来自东北,对华北内地粮食压力减轻。李安生刚穿越到东北的那会,大部分地区的民食有所改善,而东北的粮食产量逐年大跨越之后,关内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许多。
    自去年开始,直隶百姓一般人“午饭必有熟菜,或杂以荤腥,饮必以茶。一村中之茶馆或有两三处,因饮酒者渐多”。
    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在于交通运输改善所带来的流通与商机的增多,尤其是东北铁路网的完善,以及中东铁路与库张铁路落到民国手中之后。
    人民有机会进行多种经营,或加强商品化比重,各地区相互交流,摆脱了清末的缺粮困境。
    由于农业生产未发生质的变化,靠运输的带来的改善相对有限,而较为偏僻的地区甚至没有发生变化。“中上之户饭皆粗粝,中下之户则皆搀糠和菜为食,丰年粮尚不足,一遇凶年,恐慌立至,则树叶草根亦以充饥。”
    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改善时间不长,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运输取得的成果迅速被人口增长抵消掉,要是爆发大规模内战,许多地方都要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袁世凯也清楚,如今日益改善的民生,万万不能因为内战而破坏掉,要是本来就如此残破,那倒还好,没有人顾的上,可有比较,便有计较,轻易挑起战端的人是要遗臭万年的。
    段祺瑞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今日小酌,能有如此丰盛的佳肴,未必不是李安生所赐。
    从东北过来的大批肉食,以及价廉物美的烈酒,都成为了京城百姓们的最爱。
    两人小酌半晌,从人又端上了主食,居然是甘薯,倒让徐树铮有些意外。
    段祺瑞笑了起来,指着甘薯说道:“又铮,从前咱们都盼着能不吃甘薯、高粱这等粗粮,盼着能吃上小麦,面粉。可如今李大总统推广什么?粗细搭配,整日吃小麦的,也得吃些甘薯,这才叫营养。我看,他是替东北推销甘薯吧?”
    当初东北为了不让关内因为东北大丰收粮食价格逐步下跌,使得关内百姓因为用小麦换取到的粗粮变少,反而闹起饥荒,于是东北有意识的向关内投放了大量的粗粮。
    现在反而要推广甘薯这等粗粮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事物,怪不得段祺瑞要拿出来说事。
    李安生的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嗤之以鼻,这细粮才有营养,多吃细粮,才能熬饥。
    中国北方在饮食方面长期以来重男轻女,从小农经济角度上讲,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生存选择。农业劳动要求男人对农忙时高体力消耗负责,只有将粮食集**向主要男劳动力,保证他的劳动和健康,才能保证全家的生存。要不然男子就会致病,整个家庭将遭受更大的打击。另外,北方农村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雇工往往比主人得到更好的饮食。雇主不得不将有限的细粮与肉食等食物用在最能体现其价值之处。
    故而,这种观念其实是深入人心的,李安生提出粗粮也有营养,而且每天必须吃一定量的粗粮,一时难以推广开来。
    连段祺瑞都不认同李安生关于多吃鱼聪明长寿、粗粮与细粮搭配的说法,更何况其他。
    “如今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倒也是个事实。好歹,咱们回去也能昂首挺胸一回,不至于对不起先人。”
    段祺瑞放下酒杯,喟叹着,略微的自我安慰一下。
    的确,他们坐在这里吃肉喝酒,现在许多老百姓同样能够如此,不局限于东北、直隶,甚至是山东、江苏等地。
    比如说,在北京,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不过,这个工资居然还不如上海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
    而不管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物价也越来越低廉,段祺瑞住处附近的市场,每天都会挂牌子出来,路人都能看到价钱。
    面粉1包四十余斤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1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
    不仅是物价在跌,百姓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着。
    而且部分走在前列的公司工厂,甚至还规定了优厚的福利。
    民国政府在交通部内设有铁路员工福利委员会及职工教育委员会,在铁路上也组织了一个员工联谊会,福利机构遍布在各段各厂各站,大的车站,都设有扶轮学校,主办中小学教育,专收员工子弟,一律免费,每年年终发双薪,季节发奖金,这些小恩小惠连最不起眼的小工都有。
    在许多工厂,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要苦些,从十元到十三五元不等。
    徐树铮跟段祺瑞开着玩笑,要真是没有地方可去,还不如去当个教书匠或者技工。
    这自然是在开玩笑,但何尝不是体现出了如今教师与技工的优厚待遇与地位。
    “净胡说八道,有哪个地方敢要我们?”
    段祺瑞也不是将徐树铮的话当真,而是实在是笑道不行,这家伙,居然还有这么诙谐的时候。
    还真给他们言中,他们在这里赏春光饮酒作乐,没有半个人来打扰他们,连许多北洋的故旧也是如此,大概都是以为段祺瑞彻底失势了。
    两人浑不在意,只是一味的吃酒。
    不过,并不意味着真的没人登门拜访,正酒酣之时,李安生却直直的闯了进来。
    “芝泉兄,怎么,如此雅兴,是有什么好事么?”
    李安生亲自登门拜访。倒是让段祺瑞与徐树铮大吃了一惊。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李安生怎么来了?
    照道理,李安生此时应该在到处进行接见活动,约定盟誓,与议员们高官们共同欢乐,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
    不过段祺瑞也是机敏之人,连忙站了起来,推说道:“哪里,不过闲极无聊才对。”(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