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232节
    “当然有。”
    就算是韩盈收拾好了自己的底子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的被查这么一回 宗宾张毅对她没有恶意只核对她的资产和有无经商问题要是有恶意的借机攀扯抓着医属不放呢?
    “来往不而非礼也他能告我这个比肩八百石的五大夫也能告巧了
    他贪污索贿勒索官吏的证据正好有人给我送来了!”
    第233章 想不出名字
    准确的说,这证据不是直接送过来的,而是有辛玉在其中牵线搭桥,这才让韩盈联系上了愿意状告的人。
    济阴郡守衡朔个人索贿的额度,还在济阴县令的承受范围内,若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做,那对于普通的县令们来说,忍下来也不是不行,毕竟那可是郡守,他往上告的卷宗,是直接到对方手里的。
    这简直比竞技比赛中,有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一样令人绝望。
    在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县令只能选择交钱了事,而没有交的,也受到了申斥。
    强权逼迫下,县令们自然是面服心不服,每多供一次钱,县令们的怨恨就要多一成,而衡朔不可能自己亲自去向县令们索取贿赂,主要由督邮和县中官吏上计时收取,这些人在给衡朔收钱之余,又怎么不会给自己捞点好处呢?
    上有所行,下必效焉,督邮贪,身边跟过去的吏目侍从也不会放手,其它部门的人也会有样学样,而随着胃口的不断扩大,他们索取的数额已经远超县令能够承担的极限。
    西汉不是民众已经被训化成顺民,怎么剥削都不知道反抗的时代,哪怕游侠这个群体已经开始走向末路,但剩余的能量,依旧能让县令恐惧,要知道,县令郡守这样的主官,都是要异地为官的,他们没有本地的根基,做的太过分了,不是夜里莫名其妙没了脑袋,是大白天就有人敢直接上来杀了他!
    这和秦末时期,除了各地的平民贵族外踊跃起义之外,秦朝的县令和郡守也非常积极是一个原理,不赶紧起义投名告诉本地人大家还是一条路上的人,本地人会先把他们杀了,再把人头拿来祭旗。
    除了现实因素,县令中也有为民做事儿的正义之士,随着剥削超出忍耐范围,他们恨不得衡朔早早倒台,有些脾气爆裂,实在无法忍受的县令,直接做出了不交钱,任由郡中将其罢官的举措。
    辛玉进入济阴郡范围,经过那些县区的时候,听到过各种将衡朔比作硕鼠的歌谣,看到过民众送被罢官县令回乡,也见过机智的县令不再修缮县衙,杂草长到一米高,县令和吏目全穿着打着数个补丁衣服,冲着督邮哭穷……
    这些事情,都被辛玉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只是她一介草芥,做不了什么事情,而当韩盈找到她询问济阴郡情况时,敏锐的她便发现改变这些的机会来了。
    她不仅将自己所见的事情都清楚,甚至主动请缨,要做说客,带人去济阴郡找这些县令,向他们求郡里索贿的证据,而韩盈在考虑过后,也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从国家法理规定上来说,韩盈的五大夫爵位只是比肩八百石的待遇,也就是比县令更高一些的程度,完全不能与郡守抗衡。
    但济阴郡的县令们被压迫的太久,哪怕韩盈的地位没那么高,可她做为苦主,又是外郡的名人,听闻过韩盈名声的几个县令竟毫不犹豫的写了状书,不仅签了自己的名字,还盖上了自己的印,完全是不成功,就成仁的打算。
    桑弘羊也知道此事,他轻叹一声:“昔日我在陛下身边时,也曾听陛下说过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亲和百姓的二千石难寻,之前不觉什么,如今看,当真是如此,除了上计,竟再无约束之法,着实有些不妙。”
    闻言,韩盈眨了眨眼。
    西汉不是有巡游郡守治理的刺史吗?怎么,等等,她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官职,不会现在还没有设立吧?
    想想汉武帝统治的年限,韩盈觉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想想主父偃的下场,以及汉武帝现在的权力大小,她没有提及此事,而是换了个话题道:
    “衡朔不足为惧,倒是瓷器我有些疑虑,自辩将瓷器的原价也写了上去,会不会影响你未来售卖的定价?”
    “昔日茅草都能以金售之,何况瓷土如此稀少?”桑弘羊完全没有韩盈的担心,他笑着道:
    “回头说一说高真见识短浅,不知瓷土稀少,又过于胆小,方才订了此价,瓷土如今大多归朝中所有,即便是有些在诸侯国地界,他们也不知这瓷器要如何烧制,到时我再多宣扬一番此物极其难以烧制,百件当中才能成一件,数量低了,谁敢质疑它的价格?”
    好家伙,垄断加饥饿营销,他要不赚大钱谁还能赚钱?
    “昔日青茂之谋,使周天子七年不需贺献,看来,阁下也有此能啊。”
    这有些夸张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彼时的周天子已经失去天子之威,供养不起军队,贺献的需求不多,而各位诸侯坐大,以大供小,数量上自然惊人,而如今朝中坐大,诸侯势小,根本收不了那么多的钱上来。
    不过,这样的期许还是挺让人开心的,桑弘羊嘴角又上扬了一些。
    “借你吉言。”这么说着,桑弘羊又想起来另外一件事儿,他道:
    “如今宛安的医属已经上报,日后会迎来何等改动,我也难说,只能尽力为你劝谏陛下先暂且不动,以观后续了。”
    韩盈拒绝桑弘羊招揽后,也找过时机问对方能否在皇帝面前说一说宛安的盛况,而入秋后行商也开始活动,不仅过来带走了大量的瓷器和新丝绸,还留下了大量的金钱,左仪非常愿意支持一下韩盈的事业,不过,桑弘羊却没有收下这些钱。
    倒不是他不想拿钱办事,而是出于另一种考虑。
    韩盈的本事不差,就是性别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提一嘴他没出多少力,愿不愿意用她那就是陛下的事情,倘若陛下愿意用,那她未来还真不好说,虽然知遇之恩在陛下哪里,但他怎么都有个举荐的情分在,日后找她办事儿也容易,可收了钱,那就是陌路人了。
    不收钱有不收钱的好处,桑弘羊面对皇帝举荐是也足够坦荡,坏处就是他很难再提供别的助力,比如没办法下场和别人撕不能更改如今的医属,只能影响皇帝的决定。
    其实这样也是好坏参半,桑弘羊不下场,那他能在旁边怂恿裁判,一下场,那韩盈自动划分到对方派系中,就算短期内保住医属不不变动,弱小的她也是地对方的首要攻击对象,还不如前者好。
    韩盈享受了好处,也不在意对方出力小的坏处,她想了想,道:
    “无碍,宛安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我相信这样的好地方,除了引来豺狼,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庇佑,给宛安继续成长的时间。”
    “这倒也是。”
    桑弘羊轻笑,又有些遗憾的说道:“可惜,在下是看不到宛安水渠修建完整,稻田满地,丝贸兴盛的时候了。”
    闻言,韩盈又忍不住怀念了一秒手机,她心中有些惆怅,又将这些全收了回去,宽慰对方道:
    “宛安的丝绸迟早会卖到长安,只要阁下愿意,上计的薄书也能调去,我也会与阁下写信,到时候,还望阁下的门人不要将代我送信的商人赶出去呢。”
    “当然不会。”桑弘羊应道:“你可要写的更详细些,不然,我拿什么与陛下说?”
    “哈哈哈,好,我肯定写的更详细些!”
    和桑弘羊达成共识,韩盈便回去忙自己的事情,她再次写了份自辩书。
    开头将济阴郡守被骗婚的内容简略的说了一遍,中间的内容是有条理的自辩,末尾就是嘤嘤嘤,除了向朝中说自己无辜,一个弱女子被郡守欺凌实在是无律法可言,就差没哭天喊地的请皇帝为自己做主,而后紧接着就是对济阴郡守人身攻击,各种阴阳。
    诸如她喜欢的是面如冠玉的少年,亦或者气量甚伟且年轻的伟丈夫,如济阴郡守这样的气量狭小,年龄身体都不太行的男人还是算了吧,都是郡守了这么容易被骗,她从医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很有可能是患了痴愚(痴呆)病,有病还在郡守的岗位上坚守可真是身残志坚啊!
    最后,韩盈表示衡朔真是闲的没空还没脑子,多想想就知道,她若真是靠瓷器赚了那么多钱,何必还要忙着给人治病,只做个县吏?当个家产三四百万钱的豪强睡铜钱上数钱不香吗?更可况,山阳郡男人还没死光呢她要去济阴郡挑,没识破骗局的衡朔肯定有问题,陛下您一定要彻查啊~
    古代上书并非全部都是一板一眼,必须按照公文所写,脏话,拐弯骂人和废话文学一直都有,韩盈这封‘自辩’顶多让旁人侧目吃瓜,对她的印象更加复杂,再加以议论之外,不会引来什么责罚。
    而对于如今的韩盈来说,议论又不会让她少块肉,更何况成大事的人,哪个个脸皮会薄?反而是说的越多越好,反正更社死的不是她,更何况对现在来说,她刷名声刷的越多越好,多在大众视野中蹦跶才是好事儿啊。
    黑红它也是红!
    不过第二份的状告,韩盈就没那么多人身攻击了,就是正常的阐述了对方的所做所为,但这份属实的状告,攻击性比上一份强无数倍。
    前者不过是骂两句,不痛不痒,后者可是冲着让对方官职去的,以韩盈对汉武帝的了解,这种无用还犯大错的下属,罢官是基础操作,掉命也不是不可能,绝对能让对方刻骨铭心——如果他还能活着的话。
    给上面的状告写完,韩盈趁热打铁,还将商人继续传播的版本也写了出来,而为了能让听过的人主动传播,韩盈还加入了一些干货,比如寄生虫如何防治,高烧之人如何紧急降温,干净的桑树根汁液能够防止伤口感染等等。
    温度事宜的秋季,正是做事的好时候,韩盈约定从郡里买布的行商见布匹销量极好,抓紧时间过来抢购第二轮,庆侯那边也派人过来,之前交好的朱商、买卖过瓷器的其它行商和打听到这里产瓷的新商人,以及想要多买些药的商人全都聚集了过来,数量达五十多家。
    对于一个过往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夸张的数字。
    不过,这样的情况,非常有利于韩盈,她能轻松的将消息像四面八方的传播出去,甚至还不用花钱。
    有了皇帝赐予的爵位和瓷土地,韩盈如今也能正大光明的售卖瓷器,对于这点,桑弘羊不仅没有制止,还帮忙规范好了安全的范围,也就是制作的瓷器长宽高以不超过半尺(十厘米)为佳。
    这样做,一是区分出中央□□和韩盈官制品的区别,不至于被人扣上顶逾越的帽子攻击,算是为韩盈好。
    而第二点,便是桑弘羊的私心,韩盈这样的小瓷器价格维持住,卖出去,卖的越远,被越多的人知道,接受乃至于追捧,那他日后在售卖超过一尺的大瓷时,价格就可以订的更高,也会售卖的更容易。
    韩盈也明白这点,她还配合对方,继续维持住了过往瓷器的产量,没有继续增加数量,当然,她也没亏,单间瓷器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一件品相最普通的瓷器也能卖到五千钱了。
    即便是这个价格,对很多慕名而来的行商来说,也是非常划算,尤其是当行商们知道此物只有韩盈一家,剩下的全被中央收走,成为皇宫专供之后,便更加兴奋起来。
    物以稀为贵,皇宫能用的东西,地方豪强能买到就是命好,还敢谈价?
    看在我们两个关系的份上,没给你要二十万钱,已经是我有良心了!
    就是瓷器的产量太低,甚至还要现等,而行商们等瓷器的时候,还发现了宛安的新商品——印花丝绸。
    这样的布料着实新奇,售卖起来,得的利也不会低,偏偏之前准备的丝绸库存只剩下一半,还要先顾着山阳郡和庆侯那边,等他们要完,剩下的就只有五十匹,不少过来的行商为了争夺它们,差点没上演全武行。
    所以,韩盈用一个提前购买的名额,轻松换的大量商人主动为之传播后续。
    事情办完,心情不错的韩盈没有骑马回县衙,而是牵着马慢慢走。
    韩盈和行商将整个宛安县便成了一团湍急的水流,到处都是发财吃饱饭的机会,宛安本地嗅觉灵敏,发觉商机的人,早早的跑去乡下收丝,而胆大的甚至跑到了临县收丝往这边运。
    左家酒舍菜炒的大厨胳膊都粗了一圈,拿粮食酿酒的商贩被尚傅抓着狠罚,而酿造桑葚果酒的则逃过一劫,赚的是盆满钵满,想来明年桑葚的价格会更贵些,农户们又多了项收益,木工修缮保养车轮的活计做到手软,不少之前无工的清闲青壮,如今也找到了工作……
    这么多年的积累,终于开始有收获了。
    看街上青壮略带些疲倦,但脸上遮掩不住笑意的模样,从市里走出来的人们提着公鸡,轻松说着家常从自己身边走过,韩盈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宛安现在的日子,可真的不错啊。
    第234章 消息传播
    巴郡,乡下。
    十二岁的江狗儿第一次挑起担子去郡城口贩鱼。
    古时巴郡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本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可惜水患频发,常常是种下去的粮食没多久就被淹,根本没法定居。
    巴郡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没有因为此地的水患生出退意,而是集结人力,凿巫山,开三峡,最后又人工挖出了两条河,使多余的岷江水穿过平原汇入东边的沱江,自此,巴郡先人才得以陆居种田,繁衍生息。
    再后来,秦国征服此地,除了修建沟通两地的栈道,移民,还兴修了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仅防洪,还能灌溉千里,自此,因田地肥美,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的缘故,本地农人生活相较于其它地方极为富足,至西汉时,仅巴郡人口,就达到了四十万之多。
    充足的人口带来了发达的经济贸易,除了本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即使巴郡周遭有天险阻碍,外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
    不过,这些繁华和江狗儿没有多少明面上的关系,至少那些商人带来的华丽锦缎、金银器皿,带走的麂皮、白蜡、虎骨豹骨别说摸一摸,看都没有看过。
    但暗地里,江狗儿这样的人家,还是在这样的繁华中得到了几分好处。
    若非家中变故,农家不会放一个半大孩子独自出来贩鱼,江狗儿就是如此,他父亲前些天下河网鱼时,意外触礁,划伤了腿,现今直接走不了道了,这才让家里年龄最大的江狗儿过来贩鱼。
    而巴郡充足的人口,也能够撑的起长期贩鱼的肉食市场,这使得即便是江家的顶梁柱短期内倒下,家里人虽然都忧心忡忡,但看着还有捕捞的鱼售卖撑上一阵,也不至于如天塌下来似的,惶恐不安,生怕这个家从此就要散了。
    只是对于江狗儿来说,父亲的腿伤还是件让人开心不起来的事情,再加上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即便是跟着父亲打捞贩鱼的兄弟,心里还是紧张不已,生怕自己的鱼卖不出去。
    思虑深,年龄小,又担着重物,不懂得省力走的江狗儿半路就撑不住了,同行的三叔不敢耽误时辰,将他担子里的鱼用草穿了,再放到自己担子里,减轻重量,这二人才在雾散尽之前,赶到郡城门前。
    巴郡多雾,大雾一起,周围什么都模模糊糊的,和半瞎了差不多,这种情况下,城门卒很难保证有什么人借着大雾藏点东西,又或者偷偷摸进城内,于是在雾散去之前,城门直接不会打开。
    城门不开,贩妇走卒乃至运货的商人却不能晚到,不然等巳时半(十点)左右雾逐渐散去,在加上进城赶到市坊,一天差不多就要过去,其它什么事儿都做不了了。
    雾气隔绝视线,却不像夜晚那样伸手不见五指,脚底和三四米外的路总还是能看清楚的,走惯路的,又或者是有熟知路的老人带着,无论是本地人还是行商,还是能早早的赶过来,在城门口等着开城门的。
    第一次来城门口的江狗儿,打眼就看到了大量的行商车队和人群。
    他喘着粗气,终于能将沉重的担子卸了下来。
    人太多,拉车的马、牛时不时的抖动一下身体,同时发出着令人烦闷的叫声,准备被带去城里宰杀贩卖的鸡狗猪控制不住屙尿,粪臭味极重,非常惹人厌恶,偏偏带它们来的主人想快点进城,都想往城门口挤。
    要是换个地方,指不定就因为这起了争执,再不济,城门口也得被常年遗留的粪便弄的臭不可闻。
    好在巴郡郡守是个注意民生的好官,颇具创意的在城门口规划出四条并行道,两进两出,其中一条专门给送牲畜的人走,条件是他们要在离距离城门口三十米外的位置排队等待,这处禁止旁人过去,待人走尽了,再让城旦们每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