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87节
    现在工厂生产的低廉农具,甚至冲垮了小农经济下的乡镇手工业,南直隶的乡村铁匠联合起来,在报纸上向大都督府陈情,抵制从工厂生产的廉价铁器。
    可就在三个月前,这些乡村铁匠们还在为了东南越来越低的钢锭价格而欢呼雀跃,赞叹越来越低廉的原料成本增加了收入。
    三个月后的今天,乡村从事手工打造的铁匠们,就因为工厂批量生产的廉价农具,快要丢掉饭碗了。
    这些铁匠们要么背井离乡,进入规矩森严的工坊中做工。
    要么放弃祖传的铁匠行业,涌入城市从事其他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手工业铁匠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报纸上登出几篇文章,讲述被工厂农具挤压下破产铁匠的惨状。
    而苏泽知道,铁匠行业还算是东南比较有能量的群体,他们还有能力给自己发声。
    东南崛起的过程中,就吸收了很多手工匠人成为“匠官”,比如吕铁吕钢父子这样的技术官僚,还有很多制宪会议代表就是手工匠人。
    这些人还能够为自己发出声音,还有些行业就不一定了。
    而这些手工匠人要求抵制工厂制造的农具,也不肯背井离乡前往工厂打工,也不是说这些匠人就反对进厂。
    按照户部的数据,南京城外的几座官办铁厂,每次招募工人的时候都会排起长队。
    但是那些私人铁厂,这些手工匠人就不愿意去了。
    私人铁厂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工作安全得不到保证,手工匠人自然不愿意去。
    而官办工坊又不可能无限制的招人,方望海的报告也说明了官办工坊面临的问题,即官办工坊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官方采购,在民用品的竞争力上又比不过私人铁厂。
    现在的结果是,将作监下的官办工坊觉得自己出售给武器厂和铁路公司的钢铁便宜了,以为官方采购导致了自己利润不足。
    而将作监厂下的武器厂和工部下的铁路公司觉得自己买贵了。
    方望海揉了揉眼睛说道:
    “其实官办铁厂的钢铁质量还是最好的,就拿铁路公司使用的轨道钢来说,只有官办铁厂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钢材,民办铁厂的钢材在质量上都是不合格的。”
    “但是在民用的领域,官办和民用铁厂的产品质量上倒是差不多。”
    “南直隶和浙江的铁匠已经组织了联合会,他们提出要么禁止铁厂生产的农具下乡,要么在各座城市成立官办铁厂,让他们去官办铁厂就业。”
    苏泽听完了方望海的报告,看向将作监正胡公公问道:
    “将作监那边怎么说?”
    胡公公本来并不想要当官,但是他在东南的工业体系中声望卓著,还是被苏泽请来担任这第一任将作监正。
    原本行事随和,温文尔雅的胡公公,在接手了将作监之后日益暴躁起来。
    胡公公吹着白发说道: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将作监不可能继续设立铁厂了,钢铁这东西只有规模大了才有效益,要是在每座城市都设立铁厂,那就是资源浪费。”
    “而且要设立这么多工厂,招募那么多的铁匠,那内阁要求我们将作监收支平衡的任务还要不要完成了?”
    胡公公又说道:
    “铁匠闹着要官办工坊,那前阵子裁缝抵制成衣行业的事情怎么办?”
    胡公公这么提醒,苏泽想起来前阵子的事情,手工裁缝抵制成衣工坊的事情。
    不过专业的裁缝,主要还是集中在几座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大部分家庭还是自己买布料回去制作衣服的。
    但是在苏州、杭州这些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进工坊上班,专门给人量体裁衣的裁缝就出现了。
    可随之而来的,是在工坊中批量生产的成衣。
    这些成衣工坊制作的衣服虽然款式简单,质量也一般,但是价格低廉。
    这些成衣很快占领了城市中低端的市场,也让一些靠着街坊生意的专业裁缝丢了饭碗。
    只不过裁缝的声音远不如铁匠的大,而且专业裁缝本来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职业,也没有形成大的抗议声浪。
    方望海皱着眉头说道:
    “将作监必须要收支平衡,广州玻璃工坊的利润还不够高吗?还有那么多铁厂日日夜夜都在生产,难道一点利润都没有吗?”
    胡公公立刻说道:“玻璃工坊目前是盈利的,但是玻璃的价格也在下降,就连外国商人那边玻璃都卖不出高价了。”
    “铁厂一直在更新技术,福州那边的铁厂刚刚换了新的齿轮组风箱,炼铁高塔也要重新建造,这方面的投资一直很大。”
    “想要今年收支平衡是不可能的,除非把将作监下的工坊全都卖了!”
    苏泽清清嗓子说道:
    “官办工坊不能卖,户部要求将作监收支平衡的目标可以推迟一年。”
    “一部分私人铁厂的产品以次充好,劳动强度大,待遇低,安全没保障,这些工坊主攫取了超额的利润,这才是问题所在。”
    “劳动待遇不提高,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
    苏泽看向一直沉默的何心隐,对方抬起头说道:
    “刑部已经在编纂有关保护雇工的法典了,对工作时长、安全保障和合法待遇都做了规定,准备先在南京和苏松地区施行。”
    徐渭说道:“我看过法典的草案,其中一些条例会不会太苛刻了,这会不会降低我们东南产品的竞争力?如今北方那边也在兴办新式工厂,已经在朝鲜和倭国贸易上和我们展开竞争了。”
    东南的钢铁行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徐渭说的竞争主要还是织布行业。
    由于当年苏泽在《天工开物》上已经详细讲述了织布机的原理,织布机本身也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
    张居正主持明廷之后,最重视的新务部门就是织布工坊。
    而如今棉花的主要产地,也在明廷控制的地区。
    河南、河北地区气候宜于植棉,地广人稀,种植棉花的面积最大,是原料的供给中心。
    张居正先是禁止了大沽的棉布贸易,禁止明廷的棉纺织工坊继续倒卖东南的棉布。
    接着又禁止原料棉花出口,强行征收河南河北的棉花,送到明廷的棉布工坊中。
    同时在张居正执政后,也开始继续推进高拱留下来的开海政策,吸引外国商队靠岸,同时组织商队出海。
    在出口的众多商品中,北方明廷唯一有竞争力的,就是棉纺织制品了。
    虽然明廷的棉布在竞争力上依然比不上东南,但是明廷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朝鲜。
    作为大明的忠实藩属国,朝鲜是大明的亲儿子。
    爹要卖给儿子东西,儿子自然要接受。
    除此之外,棉布也成了明廷对北方草原出口的重要货物。
    大量棉布通过九边的贡市进入草原,从草原换来战马、毛皮。
    加上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强化了明廷对地方上征税的控制力,也让明廷的财政富余起来。
    除了棉布出口之外,张居正还积极组织商船,向倭国出口淘汰的武器。
    此时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各大名争斗到白热化的地步。
    从佛郎机商人在倭国引入火器之后,这种新式武器在倭国越来越受到欢迎。
    鸟铳和佛郎机炮大明的工坊都能生产,虽然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距离东南和西洋的火器还有差距,但胜在量大又稳定,还是很快在倭国打开了销路。
    靠着朝鲜、北方草原的棉布贸易,倭国的火器贸易,竟然真的让明廷的财政好转了不少。
    于是张居正在山东三镇新军之外,又筹备在京师再组建两镇的新军,同时张居正还筹备在胶东筹备水师,想要收回被东南占领的登州,切断大沽棱堡的海上补给,伺机收回大沽。
    这些消息都被京师的情报站传到了东南,引起了东南群臣的警觉和焦虑。
    徐渭认为刑部的法典,会更削弱纺织业的竞争力,甚至会影响到对北方明廷的军事优势。
    对于这件事苏泽倒是不以为意,他说道:
    “从长远看,我们东南的敌人并不是明廷。”
    “或者说明廷还不配是我们的对手,我想现在整个东南任何一个地区,都没人想要重新回到明廷的统治下。”
    众人纷纷露出笑容,松江府徐家的选择已经说明了大部分人的选择,更别说是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东南百姓了。
    “我们的敌人永远都在内部。”
    “不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要重视对手。我们在山东方向还是要给明廷一些压力。”
    “大都督府军令,水师第一旅和徐州的第五旅,组织发动一次秋季攻势,也让张居正和李成梁忙起来。”
    “我要亲自前往徐州,南京这边就交给内阁诸位了。”
    第442章 “固若金汤”
    苏泽出镇徐州的消息,直接刊登在东南的报纸上。
    在山东的李成梁接到消息,立刻一改之前嚣张的态度,开始紧张备战起来。
    在带领新军扑灭了梁山的起义之后,李成梁在山东很是嚣张了一段时间。
    山东士绅那点不满,在明廷三镇新军的火枪和火炮之下,也只能暂时收着。
    那些不满于李成梁的山东文武官员,也对这位新军大臣恭顺起来。
    接着李成梁又带着部队在山东犁了一圈,剿灭了不少路霸土匪,山东的治安竟然好了一些。
    除此之外,李成梁还响应张居正的号召,积极在山东筹办新式工坊。
    山东经历了各地流民起义,客观上人口减少了一些,减轻了土地的压力。
    而李成梁兴办的工坊也吸收了一些人口,山东的紧张局势竟然缓解了。
    一时之间,就连山东的文官也不敢反抗李成梁,开始称赞这位新军大臣文武兼备,也是经营地方的能臣。
    不过李成梁还是有一块心结,那就是被东南占据的登州。
    现在无论南北,都知道海港的好处。
    但并不是任何海边的城市,都适合成为海港的。
    深水港需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算山东拥有很长的海岸线,适合用来做港口的地方也不多。
    登州就是整个胶东半岛最好的天然良港,如今却被东南的水师占了。
    李成梁也不是没想过武力夺回登州港,但是东南军方在登州附近修建了很多棱堡,李成梁看到这些棱堡就胆战心惊,始终也不敢攻打登州。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