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靖难攻略 第261节
    倒是杨文听后沉吟片刻,随后才道:“杨俅父子确实是水战悍将,只是平倭的话,杨俅或杨展任意一人便可。”显然,杨文对于这两个与自己同姓,并且还随着自己从浙江打到广西的部下还是很喜欢的。
    “杨俅老成些,便派他任两广水师指挥使平倭吧。”
    关键时刻,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朱允炆闻言也没有再说什么,杨文也松了一口气。
    “你去了北边之后,一切号令皆由燕王定夺,你只管奉行便可,切不要有疑心,好好与燕王学学如何对付北虏。”
    “臣领命!”杨文作揖回礼,朱元璋也摆摆手:“你准备准备,本月就出发吧。”
    见皇帝这么说,杨文也在一句“臣告退”后离开了武英殿。
    只是,他才走不久,武定侯郭英却出现在了武英殿门口,这让朱允炆与朱高炽脸上流露诧异。
    “臣郭英,参见陛下、太孙、世子……”
    朱元璋体谅郭英,因此他不必五拜三叩,只需要作揖便可。
    在他起身后,朱元璋没有与老兄弟寒暄,而是交代了召来他的原因:
    “朝廷虽然太平,而胡虏也远遁久矣,但说到底胡虏还有兵力骚扰边塞,因此不可不防。”
    “今日召你前来,是任命你为总兵官,率都督刘真与吴高二人领辽东都司除守备外军马步兵,与辽王共同前往全宁卫,择险要屯驻堤备,一切号令悉听燕王节制……”
    朱元璋的话,让朱允炆心里一沉。
    如果说前者派杨文协助朱棣节制兵马他还可以接受的话,那派郭英带辽王参加北巡,同时听从朱棣节制,他就有些不淡定了。
    郭英这人的三女嫁给了辽王朱植,长孙女则是嫁给了渤海王朱高煦。
    如今他要是去了北边,与朱棣这个亲家结好,那自己日后削藩……
    朱允炆心情渐渐不好了起来,至于郭英倒是没想那么多,面对朱元璋的旨意,他只是询问一句:“臣请问何时前往辽东,又何时率兵出塞屯驻?”
    “尽早动身,最好在五月出兵,那个时候高煦那边应该已经积雪融化,可以出兵了。”
    “臣领旨……”见朱元璋交代,郭英接旨退下,朱元璋也在他走后,将目光放到了桌上的奏疏上。
    想了想,他让太监取来纸张,自己提笔在纸张上写下了一份家书。
    【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
    【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
    【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
    【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
    【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洋洋洒洒百余字,尽是对朱棣的交代。
    待朱元璋写完,他看向了朱高炽:“此信算是家书,你派王府护卫送与你父亲吧。”
    “孙儿领命……”朱高炽毕恭毕敬起身,来到龙案前接过了家书。
    望着那份家书,朱允炆十分不舒服,但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朱高炽拿着家书走出武英殿。
    他以为自家爷爷会对自己说什么,可出乎他的预料,朱元璋在写完家书后,便全身心继续投入到了政务的处理上。
    至于那封家书,则是在经过几日的奔波后,被燕府护卫送回了北平的燕府之中。
    得到家书的朱棣,很快就开始开始准备北巡事宜。
    同一时间,人在黑水城的朱高煦还不知道关内发生的各种事情。
    “四月了,算起来我那三伯应该走了吧……”
    黑水城箭楼上,当朱高煦感叹着朱棡恐怕已经薨逝的消息,摆在他眼前的,是远处的渐渐转绿的青山,以及那已经化冻大半的黑龙江水。
    “一二一!”
    “一二一!”
    “一!二!”
    在他感叹之余,城外响起了激昂的口号声。
    他低头看去,只见在黑水城外,数千身穿鸳鸯战袄的兵卒正在黑水城面前的道路上跑步前进。
    他们的队伍拉的很长,从城东拉到城西,每排一小旗十人,队伍拉长近一里都还没能看到尾巴。
    过了一两分钟,朱高煦才看到了队伍的尾巴,而这时他身后的楼梯口也走上来了一道身影。
    “刚才来的那批女真人都安排好了吗?”
    朱高煦头也不回的询问,而走出楼梯口的孟章也脸上挂着笑意:“都安排好了,一百二十七户,四百一十六口人,可参军的男丁有一百一十六人。”
    他走上前来,站在朱高煦半个身位后,眺望着城外那井然有序的队伍:“算上这一百一十六人,黑水城的预备役就达到七千九百二十七人了。”
    “快八千了。”朱高煦颔首,对这个募兵速度已经很满意了。
    只是相较于他的满意,孟章却觉得压力很大,他犹豫着开口:“虽说快八千人了,但他们的家眷也未免有些多了,末将算了算,足有三万二千余人。”
    “确实很多,但也没有办法。”
    朱高煦眺望着远处,这一刻他很不舍,因为他想到了老朱。
    “如果爷爷还能再活几年,我的时间或许还有很多,但现在已经不够了……”
    他在心中感叹,同时也对黑水城的情况感到担忧。
    “黑水城的粮食还够吃多久?”
    “不足两个月。”
    二人对话间,将朱高煦的压力展露无遗。
    人口对于他来说是负担,可不募兵他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想要做的那些事情。
    如今黑水城每个月要支出两万石的军粮和口粮,算下来一年就是二十四万石。
    吉林城那边的情况,整个冬季里都有能熟练在江面走雪橇的使犬女真人来回传信,因此吉林城和其它两座城池的情况,他十分清楚。
    肇州城还是军堡负担就是军粮和军饷,安东城经过一个冬季,城内招抚的女真人口达到了一万二千余人,每个月要消耗近五千石口粮。
    吉林城那边则是更为困难,整个冬季里,不断有小部落从东南方向逃来。
    自从朱高煦断了粮食互市,许多部落都难以为继,便是吉林城的邻居,东边的善出堡都举堡接受了吉林城的招抚。
    眼下,除了六城的女真人还能勉强度日,其余规模稍大的女真部落都已经接受了招抚。
    可这样一来,吉林城的人口数量在这个冬季突破到了九万,每个月支出的口粮达到了三万六千石。
    算上还没有北上的长春所一千军户,渤海军的正规军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万三,加上眼下的八千预备役,每个月要支出一万三千余贯钱,三万石军粮。
    从洪武二十八年到如今,朱高煦没想到,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有民十五万,拥军两万一的存在。
    只是这样的势力,背负在他肩头的,是每个月军民工匠近一万六千贯钱,口粮九万二千石的财政压力。
    人口和军队的增加,让渤海的府库只能撑到六月初,而这还只是平时。
    一旦战事爆发,自己该去何处寻觅粮食,这或许是自己最应该担心的事情。
    距离历史上自家父亲起兵还有十四个月,按理来说自己应该等到那个时候,可吉林城的府库已经支撑不到那个时候了。
    毛皮生意因为老朱的迁移富户政策而中断,自己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来源,只能通过贩卖部分羊群来坚持。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老朱会给自己运来二十几万石行粮和月粮,而自己只能靠它们撑到九月初的粮食收割。
    虽说可以收割五十余万石粮食,但这批粮食顶多只能让自己撑到来年三月。
    哪怕再贩卖羊群,也顶多在付了军饷后,撑到四月罢了。
    自己在实力膨胀中迷失了自己,渐渐落入了老朱给自己布下的局中。
    现在的自己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是提前靖难,然后再六月到九月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击败辽东都司,夺取辽东军屯粮和常平仓粮,以战养战。
    要么,自己就只能暂时裁军,减少百姓口粮,等到明年即将起兵时再募兵……
    前者起兵容易,可朱允炆还未削藩,湘王还未自焚,自己一旦起兵就失了大义。
    没了这份大义,自己就会从旁人惋惜的藩王,变成一个可憎的反王。
    这条路走不通,那自己或许只剩下了裁军这一种选择。
    朱高煦看着城外的近八千兵卒,他眼中纠结。
    花费了他大半年练出来的八千兵马,难道真的要就这样裁撤吗?
    朱高煦不舍,而不舍的原因在于他心里有一个办法还未实施,因为他觉得未必能成。
    不过事已至此,不管能不能成,他都得先跨出那一步才能知道。
    他转过身,往箭楼下走去。
    “明日,便返回吉林城吧……”
    《渤海纪事本末》:“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上抚北山女直,编男丁八千为军”
    《明世宗实录》:“洪武三十年冬,野人饥寒而投,上获女直男女数千余人,又恐四周野人进犯,编数百男丁为军,备之”
    第203章 柳暗花明
    四月初九,当黑龙江上的冰面化冻,朱高煦率十余艘马船逆流而上,往吉林城而去。期间,朱高煦在安东城停留了一下,下船看了看陈昶将安东城经营的如何。
    陈昶没有让他失望,整个安东城的经营十分不错,并且由于阿者迷地面的许多女真人出山接受招抚,安东城的防御压力锐减。
    为了执行朱高煦的女真汉化政策,他此刻正在率领军民修建卫学。
    这卫学一旦修建起来,全城十五岁以下的女真孩童都会接受汉化教育。
    不过,这么一来,朱高煦也就有了新的问题。
    不止是黑水城,就连安东城和吉林城都需要大量的吏目来进入卫学教学,而且这次需要的数量不少。
    原本的好心情,因为陈昶的这句话而被破坏,但朱高煦并未表露。
    没有钱粮人才,他不应该怪下面的人,若是只知道怪下面的人,他与明末那几个不敢担责任的皇帝有什么区别。
    招抚命令是他下达的,他早就做好了接受后果的准备,只是他没想到招抚工作居然那么顺利,招抚了那么多人。
    兴许是感受到了肩头的担子更为沉重,朱高煦在安东城仓促逛了一个时辰后,便返回了舟船上,继续向吉林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