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0章
    等虚从一个龙脉复活点处爬出来,开始新的生命,将自己料理好恢复死前的形象去老地方找吉田松阳时,吉田松阳听见声响,头也不回,懒洋洋的问。
    “老师不想我认为自己是个人类。”
    “你本来就不是人类。”
    他说,“怪物可以与人类相似,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占据主流。但认为自己是人类并且想成为人类……”
    “我是在你承认自己是怪物的前提下才会对你费心力的。如果你想成为人类,我会让你死到永远记不起来有我的存在才会放过你。”
    “我以为几十年不算什么的,结果忘记了我算特例。这点,我需要对你说抱歉。”
    “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有很快的忘记老师的办法?”
    “当然有。我活了很多年,如果没有让人快速忘记自己的方法,现在谁都会知道我是怪物的。
    你想的话,可能程序繁琐一点,但不会死太多次,放心吧。”
    “我没有通过结业考试。”
    “我知道了。”
    如果那时虚渴望成为一个人类?
    吉田松阳会放过他吗?
    不可能的。
    虚想要完全脱离他的前提是忘记吉田松阳这个怪物活在地球上,他可以做到这点,然而他耗费在虚身上的心力会让虚在重新见到他时再度记起。
    吉田松阳为什么会成为一名老师?
    为什么会选择成为虚的老师?
    无聊吗?
    要时刻记得这个男人并不是靠慈善发家的大好人,而是别有用心的看上去很像一个混沌善的人啊。
    我教给你的东西,最后都会成为我思想的延续。
    说不定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你越思考,就会越贴近于我的想法,并付出行动,来实现本该是我想达成的目的。不过这时候,原本的好苗子会被彻底毁掉就是了,没有人会完全成为一个人思想的延续,并用一样的方法去达成目的,只能是他人的复制品。
    吉田松阳并不想毁掉虚。
    但真到了那一步,他毁掉也不心疼就是了。
    “我的目的一直是阿尔塔纳。”
    那么猜猜看,吉田松阳在虚完成毕业式,被虚砍下头颅又复活后,他到底得到了什么呢?
    很遗憾,这是他亲口说出都没办法找到答案的问题。
    阿尔塔纳是一种能量,与能量组成的生命体待了很长时间,并且擅长的是收集和分析的吉田松阳,在离开地球的那天,从嘴里冒出来他找到了阿尔塔纳生命体可以离开星球稳定存在的方法,都让人没有半点惊讶。
    虚在他离开地球那天,没有听到他说找到了这种方式。
    吉田松阳只是久违的揉了揉虚的头发,在他冰冷的目光中露出一个微笑:“别闹了,你以为目光真的能杀人吗?”
    然后他成了江安,成了另一个阿尔塔纳生命体的守护者。利用虚的血和在地球上观察虚得来的结论进行了重复实验,看上去真的想一个情感丰富的夜兔了。
    江安的情感丰富到可以告诉他的妹妹江华,阿尔塔纳生命体离开星球,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根本活不了多久。
    “你还会跟他走吗?”
    甚至还会做出承诺,“别担心,徨安的龙脉不枯萎,我还是有再看见你的机会的,不用担心我,去看你想看的宇宙吧。”
    虚对江安的种种举措冷嘲热讽:“这叫诚实?这叫爱护?江华她真的是你妹妹?”
    “她没有直面我的真实,还不算爱护?”
    虚被噎住了。
    那糟心的真实,没有直面,谁都会说一声江安的确是爱护着江华的。他让江华没有看见世界上最险恶的深渊,没让自己的思想污染她,还加强了她的武力值。
    在她消散后,也真的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为了能够再见面,江安试图重现江华,为此在宇宙中到处寻找阿尔塔纳,放到徨安星上。
    甚至——
    杀了一个看守星门的天道众。
    死兆星的由来是与神晃一战,发扬光大的则是杀了天道众还能完整的在宇宙中游荡,没有被群殴致死。
    对江华的儿女也算关心。
    与虚截然不同的爱护。
    从上述种种事迹来看,他的确是为了江华的死去发了疯。
    虚师从这个男人的剥开表象看本质的能力,让他不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这一系列事情背后江安真正在乎的东西。
    别说什么复活江华,什么阿尔塔纳的,面前笑眯眯的宅男没有心的。阿尔塔纳能掏干净的他在虚身上已经掏的差不多了,江华那里只算一个进修本。
    男人看重的东西是夜兔的实力。
    “无论是用来自杀还是用来镇压,夜兔的武力值都很好用。”
    “从一开始?”
    “没有,顺势而为。”
    漫画翻页的声音很明显,“她不是你,你才是从一开始就被我盯上的阿尔塔纳。”
    “复活江华也是顺势而为?”
    “也是。”
    “如果我当初没有下山怎么办?”
    “两种可能,一种是我堂堂正正的杀死你,从今以后你就是一个单纯的素体,不需要思想。另外一种,攻打地球的天人中,你会看到我的,身居高位的我。
    我趋向于第二种。”
    “呵。”
    虚习以为常的发出一个嘲讽的单音节,“的确是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