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73节
    “自是心脏。”
    匡愚毫不犹豫地回道。
    《素问遗篇?本病论》记载: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
    《礼记》中也记载:总包万虑谓之心。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古代中医学中,其存在着两个观点。
    在明李时珍之前,无路是儒家,还是医者,其都有着一个普遍的观点,那就是心主神明说,即心脏是人思考的器官,是意识与神魂所在之地。
    走神了,成语叫心不在焉,而不是脑不在焉,后来的阳明心学,它不叫阳明脑学,便是“心主神明说”的结果。
    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才出现了脑主神明说。
    当然,在这之后,两种观点并存,说也说服不了谁,哪怕是后世医学那么发达,也仍旧有人相信心主神明说。
    朱允炆微微一笑,道:“是啊,心脏最重要,其实人在突然昏厥、溺水,失去脉搏时,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死去了,此时还有一口气息留在心脏之中,若是找准方法,按压心脏,便可促使心脏跳动,将这一口气运转出来。”
    “还有这等事?”
    匡愚、郁震吃惊地问道。
    朱允炆没办法给他们解释更多,自己又不懂医学。就这点心肺复苏技术,还是当年考驾照时学来的……
    半吊子技术,能把人救活过来,没被人打,没被人讹,就已经很不错了。
    朱允炆继续说道:“自是如此,按压恢复气息,名为心肺复苏,若心肺复苏没有起效果,则需要过渡一口气,以气续气,此法则为人工呼吸。这些技法,算不得高明,却在很多时候,是救人的好法子。”
    “可否详解一二?”
    郁震询问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道:“心肺复苏时,需要按在心脏上方,至于手势,则需要……”
    两人听得连连点头,学习着手势、要点。
    “不成想这世间竟有如此奇怪之医术。”
    匡愚感叹不已。
    朱允炆看着两人,轻道:“医术万千,能活人之术亦多,两位精研医学,未必只论五行、阴阳、经略,也可察其器官,了其特性,另辟蹊径,也未尝不可。”
    “哦?若按这位兄弟之言,我二人岂不是要转行为仵作了?”
    匡愚笑道。
    朱允炆却没有笑,只是平静地说道:“若做仵作,可察医学新道,又有何不可?难道前辈穷尽一生所学,不就是为医学有所突破,更好救济苍生?”
    “仵作能还有什么好学的,呵呵。”
    郁震摇头。
    仵作乃是地位低贱之人所为,正统大夫谁会去做那种事,自己还是需要脸面的。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严肃地说道:“你们知道血有多少个型号吗?知道皮肤怎么愈合的吗?知道伤口是可以缝合的吗?知道剖腹产吗?知道五脏六腑是可以更换的吗?呵呵,看你们的表情,你们什么都不知道。说仵作不是让你们成为仵作,而是希望你们能发现人体的秘密。”
    匡愚、郁震脸上满是震惊,朱允炆所说的,他们丝毫都没有听说过。
    人体的秘密?!
    血有型号?
    皮肤可以缝合?
    剖腹产?
    五脏六腑也可以换?这怎么可能?
    过度吹嘘,一定是的!
    可仔细看他的样子,竟没有半点张狂,反像是了解一切,随口说来。
    “臣叩见皇上。”
    户部侍郎卓敬听闻清水塘出了事故,连忙赶去处理,安排衙役告诫百姓管好孩子,莫要在水边玩耍,同时命人打了栅栏,围挡在湖边。
    刚处理好这些事,便想喝口茶润润嗓子,突然看到朱允炆在这里,不由打了个哆嗦,连忙跪下见礼。
    “皇,皇上?”
    匡愚、郁震手中的茶杯顿时掉了,连忙起身,跪在一旁,周围之人听闻,也纷纷跪拜。
    朱允炆郁闷地看了一眼卓敬,道:“朕微服私访,无需行此大礼,起来吧。”
    卓敬起身,禀告道:“皇上,臣听闻清水塘旁出了一位神医,拥有死而复生之术,见者百姓众多,是否需要本官找寻一二,也好召入太医院?”
    匡愚、郁震苦涩,偷偷看了一眼卓敬,心说:你这是想要让皇上转行当太医啊……
    朱允炆起身,严肃地说道:“做好你的本职之事。”
    卓敬连忙打消了心思。
    朱允炆与骆颜儿走出茶楼,回头看向仍在跪着的匡愚、郁震,道:“起来吧,灾民病症,朕会安排人来看护,早点去国子监吧,杨祭酒等你二人多时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随我一起出关吧(三更)
    工部。
    尚书郑赐正在核算各项开支,查看所剩银两是否可以对上账目,算珠拨动数次,便拿去毛笔,填上数目。
    侍郎黄福手中拿着一本账册,不急不缓地走到郑赐桌案前,施礼道:“大人,后宫中传出来一样新鲜物,还请大人一瞻。”
    “后宫?呵,本部安排你去核查衣物库藏,不先汇报结果,反而谈及后宫,你便是如此做事的吗?”
    郑赐有些不满地说道。
    黄福已经习惯了郑赐的态度,晃了晃手中的账册,道:“大人,这账册为后宫安排编造,里面具明了各类库藏,衣物库藏也在其中。”
    郑赐接过账册,展开一看,不由愣住。
    眼前账册并非是满目文字,而是横竖线条勾勒出的格子,格子之中,填写着奇怪的符号。
    “大人,下臣打听过了,这格子中的符号是阿拉伯数字。”
    黄福说着,从怀中取出了一本《初阶数学》,道:“这种数学,已成为国子监主要课业,与四书五经地位等同。国子监正在推行这种数字。”
    郑赐翻看了下,又看了看表格,道:“如此说来,这种格子……”
    “大人,宫里称这类账册为报表。”
    张福解释道。
    “报表?”
    郑赐第一次听闻,仔细看着报表,严肃地说道:“这报表账目清晰,填造简便,倒省去了许多麻烦,调阅、核对,也容易许多,如此神奇之物,竟出自后宫之手?”
    张福微微点了点头,道:“具体怎么来得,下属也没打听,不过听宫中宦官说起,首推报表之人,乃是宫中淑妃。”
    “淑妃?为何我从未听闻宫里还有个淑妃?”
    郑赐有些疑惑。
    “大人,淑妃便是那骆才人。”
    张福连忙解释道。
    “哦?竟是如此,看来这位淑妃心灵手巧,颇有几分才智。”郑赐拿起报表账册,思索了下,道:“你也认为当推行此种账册吧?”
    张福肃然点头,道:“如此账册,当行朝野。”
    郑赐将账册交给张福,笑道:“既如此,那就由你上奏折,请旨推行新式账册吧。在没有旨意下来之前,我们可不敢擅改账册规格。”
    张福自然是清楚这一点,洪武年“空印案”便是因为账册变通,导致人头滚滚,若再来一轮,自己项上人头不保……
    谨慎,遵守规矩,多请示老板,这是自保之道。
    翌日朝堂。
    工部侍郎张福拿出新式账册,主张推行数字账册之法,以代替繁杂的文字账册。
    朱允炆欣然同意,安排经厂送来《初阶数学》,道:“新颖事物,有其优势,则取鉴用之。腐朽之物,有其劣势,则废弃抛之。朕愿诸位能有大思想,广博天下,取其优品,不论出处。”
    百官然善。
    朱允炆并没有索要新式账册的发明权,朝臣以为是淑妃发明,那就淑妃吧,这样日后他们攻讦女子入国子监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拿着账册问问他,是不是用这样的账册。
    至八月十日,报备在册的四万六千余灾民全部转移京师。
    受益于南京地理位置,粮食转运极为便利,加上周围便是产粮区,虽然多了几万人,但粮食价格却没有起半点波动。
    粮食价格稳住了,人口增加对京师的冲击便弱了许多。
    不得不说,大明官员的执行力是超一流的,朱允炆只是一句“以工代赈,安置灾民”,官吏便将百姓作了编排,青壮八千余人,三山门外粮仓分配了两千人,东水关码头分配了两千人,剩余四千人全部划拨给大报恩寺、英烈碑。
    考虑到中秋将至,冬日不远,朝廷在三门外各设置了一座大型的“棉花厂”,招揽妇人弹棉花,织造冬衣、冬被。
    皇后马恩慧带宁妃、贤妃、淑妃等内后宫之人,与妇人一起织造冬衣,接连数日与灾民为伴,赢得一片民心。
    马恩慧、淑妃等人,是真正的织造能手,其熟练程度,就连民间巧妇也惊叹不已。
    “刘家娘子,在这京师过得如何?”
    马恩慧含笑,问向一旁妇人。
    刘氏有些慌乱,手中动作马上停了下来,回道:“好,很好。”
    马恩慧示意刘氏放松,询问道:“可还有哪里不好的?”
    “没有,皇上皇后对我们太好了。”
    刘氏回道。
    在刘氏看来,朝廷管吃管喝管住,还给活干,能领工钱,这便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马恩慧见刘氏不说,便起身,拍了拍掌,对众人道:“本宫来这里,便是想知道你们还有哪里不好,朝廷还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你们不要有什么顾忌,可以直接与本宫说。”
    “说起来,本宫与大家都一样,主不得家中大事,但皇上乃是圣明之主,若知道大家还有困难,必会想办法解决。说说吧,说错了也没关系。李家娘子,从你说吧。”
    李氏连忙起身,想要下跪,却被一旁的淑妃给拦了下来,
    淑妃轻声道:“莫总是跪,这里只有百姓,我们也是百姓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