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84章 780四段讲述
    第784章 780.四段讲述
    行吧。
    骆一航又一次先将自己人的保护起来。
    跨过最前面一堆问秦秋雁的问题,先请张教授介绍秋雁九号在皮营圪台村,在库布齐沙漠腹地,为什么产量还能这么高。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张教授这几天闷在屋子里也没闲着,带着学生们都给分析明白了。
    此时深入简出,用最简单的语言,以及最少的科学名词,将原因介绍了出来。
    大体原因和之前分析的一样。
    首先,日照时间长,而秋雁九号又是一个非常耗光的作物,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下形成葡萄和氧气,葡萄一部分分解成能量提供给植物活着,另一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形成淀粉和其他有机质。
    秋雁九号淀粉转换酶的控制阀是没有的,在开始长土豆之后,剩下多少葡萄都优先形成淀粉。
    因此,光合作用越强,淀粉越多,长得就越多、越大。
    其次,就是沙土空隙大,阻力小,底下根茎扩张没压力。
    第三,沙漠土壤虽然贫瘠,贫瘠就是有机质含量少,但是偏偏秋雁九号偏科严重,不需要什么有机质。
    光合作用产生的都直接合成淀粉了,甚至合成表皮的纤维素都不够,其他什么氨基酸啊、脂肪啊、蛋白质啊、有机酸啊,就根本捞不着。
    主要原料没有,其他那些有机质也不咋需要。
    三者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个奇迹。
    啊,原来是这样。
    各路媒体终于都明白了。
    秋雁九号的高产,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接下来,还不是秦秋雁。
    骆一航又请支书讲述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老支书非常明白,这是他们皮营圪台村的大机遇。
    讲的又是亲身经历,过程早就烂熟于心。
    登台之后,就用他那特有的,如诗般的语言。
    以第一人称视角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种植过程中,遭遇到的干旱、断水、大风、鼠患,重重困苦。
    老支书讲完后。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一段太精彩了。
    媒体们在台下热烈讨论,讨论的内容是这段绝对吸引人,完全可以作为报道的重点,并且深入挖掘。
    许多媒体连小标题都想好了,《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万古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
    待讨论告一段落后。
    骆一航再一次请上了张教授。
    这一回,将时间拉回到了几个月前。
    张教授和骆一航两个人,互相补充,从两个角度,组织者以及参与者的角度。
    说起了在皮营圪台村种植秋雁九号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和考量。
    在沙漠中,不但要种田,还要种好田。
    不仅仅要丰收,要收获,还要保持这里的水土,保护这里的生态,做可持续发展。
    绝对不能竭泽而渔。
    为了这一目标,无数科研工作者众志成城,共襄盛举。
    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最好的设备拿出来,最好的技术用出来。“犹记得那段时间,每天的就两件事,白天在各村各镇的沙漠农田里到处走访;晚上聚在一块开会吵架。一个一个新点子提出来,又一个一个否掉。有些时间过长,有些不符合实地。”
    “还记得那时候小骆总是最忙的,他虽然科学素养不高,但白天陪着我们一块走,身上还一直背着个大包,那个包就跟机器猫的口袋一样,里面什么都有啊,渴了有水,饿了有饭,太阳太大有草帽,中谁中暑了还能掏出来藿香正气水。”
    “晚上的时候吵急眼了,又是小骆总,左边哄,右边劝。”
    “他啊,就是我们这帮人的后勤大管家,除了技术方面帮不上忙,其他什么都管着。”
    “现在也收获了,现在看起来,我们当初那些架没白吵,真的种出来了。”
    “不过中间遇到了那么多困难,还是有没想到的地方,不过没关系,有了经验,下次会更好。”
    “想必最终会有一天,像小骆总所说,我们要把这片沙漠给染成绿的。”
    张教授最后做了一段长长的总结发言。
    感人归感人,但是,什么叫科学素养不高,什么叫技术方面帮不上忙!
    这个张教授,怎么骂街啊!
    ,媒体们再次鼓掌之后,小标题又有了,《众志成城,敢叫旧貌换新颜!》
    第三个环节过去之后。
    骆一航发言,讲述了就在前几天前,这场突然袭来的天灾——寒潮。
    他们是如何考虑的,本来打算十五号收获的,如何如何畅想未来,如何如何高兴。
    却在九号晚上,突然接到通知,寒潮袭来。
    且只有一天时间。
    希望到绝望,只在瞬间。
    还有他们如何自救的。
    打了一晚上电话,调机器根本来不及。
    调人,哪哪都缺人,根本没有空余人力。
    在即将绝收之时,突然想到了子弟兵,紧急求援后,子弟兵连夜赶来助战。
    足足三个营,一千多战士,还有皮营圪台村的合作努力之下,一天之内,纯靠人力,将足足六百亩,七千多吨土豆全部收获完毕,送入仓库。
    在收获后仅仅四个小时,寒潮到了……
    “天灾啊,非人力所能抗衡,对于十月十日,我只有两个感触,后怕,还有感激。万幸,有我们勤劳的村民,还有可爱的战士们,我们,战胜了天灾!”
    说完这句话之后,骆一航展示出那张合影。
    众媒体齐齐发出惊呼,真没想到,秋雁九号在收获之前,还经历过这样重大的风险。
    有张,要有驰,骆一航是太明白怎么调动关注了。
    随后,又讲了两个小故事。
    做饭前的吵架。
    还有临别前,往车上扔东西,三位可怜的战士劳作一天啥事没有,临走临走却受了伤……
    骆一航也讲的绘声绘色,幽默风趣。
    众媒体哈哈大笑之余,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神。
    最合适的还是那句被说过太多次的句子——军民鱼水情。
    四段讲述,段段精彩,可以报道的内容太多太多。
    媒体们越听越兴奋,手里本子都记满了。
    如此多的故事和素材,且一波三折,多重角度。
    这岂止是通稿啊。
    足够出几篇雄文!
    只不过嘛,说了这么多,主角还没登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