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4章 七三年夏
    第424章 七三年夏
    随着中医药产业在刘家庄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该地区对中医药领域的人才培养倾注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投入。
    历经数载耕耘,刘家庄的中医药专科学校如今蔚然成风,专家教授与学生人数比肩,共同编织着学术与传承的辉煌篇章。
    该校不仅配备了顶尖的专属实验室,更汇聚了众多医药科研领域的精英才俊,他们在此默默耕耘,科研成果如同春日里的竹笋,迅速而密集地涌现,屡获殊荣,彰显着科研的勃勃生机。
    刘家庄的中医药产业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众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推动了刘家庄制药厂的迅猛发展,使其跻身夏国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列,书写着属于刘家庄的辉煌篇章。
    …………
    时代的车轮继续在滚滚向前,转眼间又是一年。
    这一进入六月份,是见天的就热了起来。
    这年月里没有空调,大部分人连电风扇也没有,大蒲扇算是个解暑利器。
    所以很多人家啊,就把蒲扇外边用布条包起来,这一是因为夏天人们穿的少,可以防止划伤,二来呢,就是禁得住使。
    南锣鼓巷四合院,一到夏初刘家庄的建筑公司就会派人前来给免费搭建凉棚,这是刘之野给老邻居们的福利。
    有了凉棚,大人们就在凉棚底下纳凉、聊天喝茶,院里小孩子们就在做游戏。
    这凉棚搭建得固然雅致,却也无形中显露了家底的殷实,容易引来不速之客。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为自家院落添置如此凉棚的,多是家境宽裕之人,寻常百姓哪会轻易有此奢侈之举。
    另外啊,这凉棚能打掩护。
    所以四合院人们用的最多的是竹躺椅,是几乎家家都有。
    这天一擦黑,晚吧晌,家里大人,就把竹躺椅放院子里。
    闫埠贵先往院子里洒点水,降降温,等吃完了饭后,街坊邻居们就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侃大山。
    自刘之野一家、秦淮茹、刘光天、棒梗、小当、闫解旷、闫招娣、易援朝、葛小虎等人相继离开院子后,此地便笼罩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冷清。
    往昔的喧嚣与热闹,仿佛一夜之间被寒风卷走,只留下一片寂静。
    岁月流转,几年的光阴让这方小院逐渐归于平静。没有了往日的纷扰,生活似乎更加井然有序。
    傻柱这一世绝对是人生赢家,他不仅娶得娇妻,还育有孝子,更在红星厂内晋升为食堂副主任,家庭事业双丰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羡煞旁人。
    而许大茂,自娄晓娥诞下麟儿后,那份初为人父的责任感悄然滋生,将他那颗曾经躁动不安的心渐渐抚平。
    学会了沉稳,也学会了为家庭付出,家里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和谐起来。
    除了偶尔与傻柱拌拌嘴,有时候俩人又合起伙来挤兑起二大爷刘海中,权当一个乐趣。
    至于刘海中,这位曾经在院子里上蹿下跳、不可一世的人物,也因为犯了错误被撤去了小组长的职务。
    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或许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任时得罪了不少人,如今的他变得异常低调,行事也谨慎了许多。
    从此大院里也少了几分争执,多了几分安宁。
    这些年里,后院那位年迈的聋老太太,岁月不饶人,去年经历了一场重病,虽侥幸脱险,但身体已大不如前,日渐衰弱。
    她的身影,在多数日子里,都隐匿于后院,鲜少再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聋老太太卧床期间,易忠海夫妇与傻柱夫妇轮流承担起照料她的重任。
    那段日子,老太太的病情一度危急,仿佛随时可能离去,但她命太硬,竟奇迹般地挺过了难关。
    据刘之野的乐观估计:“这老太太,估摸着再活个十几年不成问题!”
    提及易忠海夫妇,自与刘之野关系回暖以来,他们的命运似乎也随之拨云见日。
    这对夫妇不仅有了儿子易援朝,解决了晚年依靠的忧虑,更令人欣慰的是,易援朝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孝心与才华。
    从小到大,他愈发出类拔萃,在军旅生涯中更是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功考入军校,成为他们这批知青参军者中,首位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军校梦想的佼佼者。
    乐的易援朝夫妇,每日皆是笑靥如,而刘海中则暗自腹诽,心中不满易忠海处处压他一头。
    当然,怨气最为深重的并非他,而是贾张氏,她时常怒不可遏地咒骂:“凭什么?就他们家的孩子能风光入伍,而我家的棒梗却只能在那穷乡僻壤里啃黄土?”
    “这岂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她的言辞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慨。
    确实,这院落中,棒梗那一批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孩子们,除棒梗外,男孩子们纷纷投身军旅,而女孩子们中的佼佼者闫招娣,则被分配至国厂,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工人。
    唯独棒梗,仍在s北那片贫瘠的山沟里,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
    去年,小当重蹈了他哥哥的后尘,同样踏上了前往s北插队的路。
    贾张氏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纷纷有了出息,只有自家的孙子孙女还在乡下吃苦,她的心里能平衡才怪呢!
    这份失衡让贾张氏的日常言语间多了几分尖酸刻薄,阴阳怪气,难以捉摸。
    然而,院内其余家庭皆是一片和谐,他们忙于自家的幸福,无暇顾及贾张氏一家的纷扰,自然也不愿多加理睬。
    提及秦京茹,她近期正与一位厂内干部情投意合,全身心投入于自己的婚姻大事筹备中,对于贾张氏的破事,她已无暇顾及,索性选择了置身事外。
    要说这姑娘岁数也不少了,二十三四了,再不结婚就成老姑娘喽!
    以前的秦京茹坐井观天,以为凭着自身的漂亮,就可以找一个好人家。
    就是找不到刘之野这样的,最不济也要比傻柱、许大茂这样的强。
    后来经过社会的毒打后,她才明白即使是傻柱、许大茂这样的人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秦京茹终于醒悟,摒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趁着自己还青春年华,工作稳定且优越,她迅速觅得一位中专学历的干部伴侣,对方家庭还是东城户口,一切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
    晚餐过后,邻居们不约而同地携着各式座椅板凳汇聚至前院,只为那方仅有的凉棚下的一丝凉爽。
    恰在此时,一阵清脆悦耳的自行车铃声划破宁静,“叮铃铃……”悠扬而响亮。
    院中众人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只见垂门处,秦京茹正满头大汗地推进一辆熠熠生辉的凤凰牌女式自行车,新车闪耀,引人注目。
    “呦,京茹,你回来了!这新车,是你刚买的?”冉秋叶适时地从倒座房房走出来,笑容满面,话语间透着几分好奇与亲切。
    说来也颇为奇特,秦京茹与院内众多年轻女性间的关系似乎都不咋地,唯独与冉秋叶,两人却如同姐妹般亲密无间。
    秦京茹嘴角含笑,轻轻点头,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炫耀之意。
    她轻拍身旁那辆崭新的自行车,眼中闪烁着得意:“这车,漂亮吧?这是我对象特意为我置办的。前阵子他研发项目有功,厂里奖励了他一张自行车票,见我还骑着那辆旧二手车,便执意要给我换辆新的……”
    果然,冉秋叶迅速应和道:“京茹,你对象待你真好,这样的良人可得紧紧抓住。年纪轻轻已是技术骨干,未来不可限量,日后定有你享不尽的福分……”
    然而,秦京茹却带着一丝傲娇的口吻说道:“嫂子,我也不差劲嘛,好歹我也是厂里的xx成员一份子!能找上我,那才是他的福气呢,咯咯咯……”言毕,她自己也忍不住掩嘴轻笑,脸上泛起了一抹红晕。
    这边,她们俩站在门口,笑语盈盈,交谈甚欢,而院内其余人的目光也不自觉地看了过来,纷纷感慨不已。
    “瞧瞧,秦京茹这下可真是苦尽甘来了。谁能想到,当初那个不起眼的乡下丫头,竟能有今日这番光景……”
    “确实如此!记得她初来乍到时,衣衫褴褛,全无半点光鲜,再看现今,衣着板正,简直判若两人,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对对对……”众人纷纷附和。
    娄晓娥轻轻碰了碰王秋菊,后者转头,一脸疑惑地望着她。娄晓娥贴近她耳边,低声笑道:“瞧她那得瑟样,不就一辆自行车嘛,跟谁家还没个代步工具似的……”
    王秋菊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冷笑,她与好姐妹娄晓娥一样对秦京茹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份情绪,源自秦京茹过往的某些举动,深深触动了她们的敏感神经,使得这份不喜愈发根深蒂固。
    “看她能瞎得瑟吧!别来惹我们就成……!”
    秦京茹与冉秋叶简短交流后,推着自行车步入前院,她声音清脆地招呼道:“嘿,大伙儿都挺早啊!”
    “小秦,回来啦!”闫埠贵微笑着向她点头致意。
    “三大爷,您吃过没?”秦京茹关切地问。
    “吃过了,你呢?”闫埠贵回应。
    “哈哈,我刚和对象在外头吃了顿好的……”秦京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哟,你对象真是大方,又带你下馆子了?”旁边有人打趣道。
    “易大爷,易大妈不在吗?是不是在后院照顾老太太呢?”秦京茹环顾四周,问道。
    “对,老太太晚饭还没安排妥当,你大妈正给她送饭去呢。”易忠海解释道。
    他接着道:“看瞧你这满头大汗的,不一起坐会儿,纳纳凉?”
    “不了,不了,我先回趟家,放下东西,你们慢慢聊!”
    随后,秦京茹以一抹温婉的微笑,轻轻向众人颔首致意,随即优雅地转身,步入了中院老贾的宅邸,她的身影在门槛后缓缓淡出,直至完全隐匿。
    在她离去的背影后,人群中的窃窃私语再次响起。
    “嘿,瞧瞧秦家那姑娘,这下可真是鲤鱼跃龙门了!眼瞅着就要飞上高枝,变成金凤凰喽!”
    “谁说不是呢!谁能料到,一个出身乡野、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农村姑娘,竟能撞上这等人生大运……”
    “哎,我记得没错吧,她当初不是对你家二小子挺有意思的吗?”一位大妈好奇地向三大妈打听。
    三大妈闻言,脸色微变,连忙摆手否认:“你可别乱说,那哪儿跟哪儿的事啊。我家老二和于莉感情好得很,别让你一句话给搅和了,平白无故生出误会来……”
    大妈见状,自知失言,尴尬地笑了笑:“嘿,我这嘴啊,真是……”
    二大妈在一旁酸言酸语:“这乡下来的野丫头,究竟哪点吸引人?真不知哪家少爷眼拙,竟看上了她,哼!”
    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秦京茹被刘家相中了,欲结秦晋之好,将她许配给刘光福。
    然而,秦京茹本人却看不上刘家,这事自然未能如愿。
    刘光福与秦京茹同处一部门,他早已对秦京茹心生倾慕。
    然而,秦京茹态度坚决,直言二人并不相配,此言一出,令刘光福顿感颜面扫地,心中暗自愤懑不已。
    随后,刘光福在单位里对秦京茹百般刁难,时常设下小障碍,企图迫使她低头。
    然而,秦京茹亦非省油的灯,她迅速攀附上了一位强有力的后盾。
    她的对象目前虽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干部,但其家庭背景却非同小可。刘光福眼见秦京茹找到了如此靠山,终是彻底断了念想。
    自此,两家之间的裂痕悄然扩大,关系彻底决裂。
    ……
    这段小插曲悄然落幕,院子里的众人迅速回归了先前的宁静氛围。
    闫埠贵悠然自得地取出象棋,与刘海中再次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弈,场面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至于易忠海等人,他们的象棋技艺显然难以企及,于是索性躺在竹椅上,仰望夜空,悠然自得地观赏起繁星点点来。
    您还别说,这时候,天上星星月亮是真好看。
    有的孩子指着月亮说,就会被家长告诉,不能那样,那样会被割耳朵。
    95号院内,昔日那些风华正茂的大孩子们已渐渐稀少,有的已步入婚姻的殿堂,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有的则响应时代的号召,“上山下乡”,追寻着另一番天地。
    而今,这里成了新一代孩子们的天地,槐、何秋、许小年(恰生于小年夜)、闫成林等,如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这片院落。
    这些孩子们正是处于无忧无虑的年纪,这年月虽然没手机,没电脑,但他们照样玩的好。
    这要是赶上有人家盖东西拉来沙子,孩子们就有的找树枝,废报纸。
    这时候您就该问了,这是干嘛啊。
    先把沙子拍瓷实了,再挖洞,洞洞相通,再支上木棍,盖上报纸,撒上一层沙子,就看谁一不留神给掉下去,孩子们能乐的前仰后合。
    除了这个,孩子们也会在院子里,围着水管拿水枪打仗。为什么?水枪多小啊,他得勤换水。这时候能玩的,真的是数不胜数。
    夏天嘛,汽水必不可少。
    对于这大院的孩子来说啊,贵的买不起,但是菜市场那种用大冰块压着的冰镇汽水,那是真解暑。
    估计您听得最多的是北冰洋,或许您也喝过。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粉色的,酸酸甜甜,冰唰唰的,咕嘟咕嘟,几口下肚,解了一天的乏。
    还有那讲究人家,夏天吃杏仁豆腐。得用上好的杏仁粉,熬成糊,冷却了看着跟豆腐似的,再加上冰水,葡萄干,桂。
    因为还没有冰箱,就得把冰放井水里镇着。
    夏天哪,甭管多热,一进门,来上一份杏仁豆腐,别提多舒坦了。
    老京城的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人们依旧自在,尤其是孩子,吃喝玩乐一样不少。
    后院里,聋老太太因年迈牙口不济,对窝窝头与馒头难以下咽。
    二大妈见状,只得每餐都为她精心准备一碗软烂的面条,以满足她的饮食需求。
    京城人还讲究吃,夏天会吃这面条。
    俗话说的好,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麻酱面,炸酱面,刀削面,都是常吃的。
    光吃不行,还得喝,绿豆汤,酸梅汤,酸枣汤。
    尤其是这酸枣汤,特别解暑。京城的西山上,有片酸枣树,到了夏天,就开始摘酸枣。
    刘之野一家对面条也情有独钟,尤其偏爱邓茹亲手擀的面条,搭配上精心调制的卤汁,更是美味非凡。
    夏日炎炎,新上市的鲜嫩小韭菜成了餐桌上的亮点,搭配上两颗小笨鸡鸡蛋,放一把从永定河中新鲜捕捞的蛤蜊肉,那滋味,鲜美至极,令人回味无穷!
    吃面不吃蒜,味道小一半。
    只见刘之野父子四人,一人捧着一个大海碗,一口蒜,一口面,“哧溜”声此起彼伏,转眼间一碗面已见底。
    刘之野满意地一抹嘴角,朝厨房喊道:“妈,再来一碗,不过瘾!”
    邓茹闻言,佯装嗔怒地瞥了他一眼,“这么晚还吃?小心积食,悠着点儿!”
    那边厢,刘文与刘武也“呼哧呼哧”地紧随其后,吃得跟小猪崽似的欢畅,末了,两人异口同声地央求:“奶奶,我们也还要……”
    邓茹道:“没了,你们爷仨都小吃点吧。特别是你,刘武,瞧瞧你那体型,再这么放纵下去,怕是要变成小猪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