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外滩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生在罗马!
上海外滩19号,和平饭店南楼,不,现在叫汇中饭店——英国文艺复兴的风格,清水红白砖的立面,东侧南北端造型迥异的巴洛克式塔亭,室内还有两部电梯。
对面的20号,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的沙逊大厦就是“宝总”租用总统套的和平饭店。之前叫华懋饭店,现在则是中共华东局财政委员会办公处。
汇中饭店二楼咖啡厅,小提琴悠扬的音乐中,一位西装革履,打着领带带着金丝眼镜,微瘦,留着三七分,抹着头油的青年将两颗方丢进咖啡里,又倒了些牛奶,用咖啡勺轻轻的搅拌着。
窗外,冬日里的黄浦江波澜不惊,随着微风荡起层层的金浪。
江面上时不时有渔船、沙船通过,再也不见耀武扬威的外国军舰
青年对面的王德明则嘴角带着淡淡的笑,端起咖啡,轻轻的抿了一口。
黑咖啡的苦涩在口腔和舌尖之间来回回荡,真是久违的感觉啊.
星巴克的冰美式可是前世熬夜提神的不二之选,虽然这杯用现磨的咖啡豆冲泡的黑咖啡浓了些,但还是那股子难喝的味儿
青年人略微愣神后赞叹道:“王同志,您可真厉害,竟然直接喝黑咖啡!”
“我虽在美利坚留学多年,却还是适应不了如此的苦涩。”
王德明眨眨眼睛,将咖啡放好,心中猜测对面这位青年到底是要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呢?还是侧面的讽刺自己?
不过看着对方流露出来清澈又愚蠢的目光,还是第一个猜测靠谱点。
“哈哈!”王德明大笑着仿佛自嘲着说道:“作为一名中医大夫,喜欢苦涩是应该的吧?”
“良药苦口利于病嘛。”
“要是作为中医大夫的自己,都对药效不熟悉,还何谈给人治病呢?”
对面的青年人佩服的竖起大拇指,“王同志,我虽然不懂医学,但是我相信您有这样的精神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
王德明爽朗的笑着回答道:“借您吉言!虽然我还没拿到行医资格证,但是我已经通过考试,相信那天肯定不远的。”
短短几句话,两人消除了陌生感,以往一直是通过书信和电话,这还是他们俩第一次见面。
青年人也不禁开起玩笑道:“看到您这么年轻,我不禁的想,是不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王德明煞有其事的点点头,认可道:“应该是的!”
随后二人不约而同的“呵呵”笑了起来。
青年人聊天越发的随意,“王同志,我还以为您这次找我是您的第二本书要准备出版。没想到这次是要出版一本有关医学治疗的书。”
“我记得您之前跟我说过,您的第二本大作已经动笔多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一睹为快?”
王德明端起咖啡又抿一口,咂咂嘴,感触说道:“事有轻重缓急嘛!赵同志,小说只能提升人的精神;而这本医疗手册却可以治疗人的切肤之痛。”“长期以来咱们国家是缺医少药,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解放前光头们还不断的取缔中医,再想想现在的朝鲜战场,西药指望不上啊,唉.”
对面的青年姓赵,大名守严,是商务印务局的编辑,其人家世显赫,清末九位总督,他们家就占了两位: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和驻藏大臣赵尔丰;赵尔巽兄弟四人,老大赵尔震也是三品顶戴的工部主事,号称“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
赵守严突然间怒目圆睁,咬牙切齿道:“光头们就没干什么好事儿!”
“资本家也都不是好东西!”
“王同志,你知道么?上海最近出了一个关于朝鲜战争的特大案件:大康西药行的老板王康年,将大批假冒伪劣过期的西药和纱布提供给前线战士!”
“什么?”王德明顿时愣住了,急忙追问道:“具体怎么回事?”
有赖于《谁是最可爱的人》《黄继光》几篇课文,可以说只要上过学,就都知道朝鲜战争,都知道咱们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咱们中国人的骨气和脊梁。
再就是因为娶了晶晶的霍家第三代,也让广大群众知道霍英东这位冒死给国内偷渡继续药品的爱国大佬。
可在这种国战时刻,竟然还有这种泯灭良知,禽兽不如的人!
赵守严长叹一声,将知道的事情讲出来,也就是他还属于文化新闻界知道的更多一点。
原来在刚刚51年底结束的第四次战役,战地医院急救时发现急救包纱布发霉、医用布发黄老化、消毒器械生锈;然后再调查到战士用的消炎药都没有效果。
查出来要么是过期的,要么是玉米面冒充的.
一查,全都是上海大康西药行的老板王康年提供的,而且更可恨的是他收了钱根本就没付给香江那边,咱们还得继续筹钱付款,香江那边才给发货。
而且还必须要他的签字
赵守严苦笑一声道:“就在上周的2月4号,才刚刚把他逮捕。”
骤闻这个消息,王德明被气的面色通红,浑身发抖!
哪怕你卖的稍微贵一点呢?哪怕你赚点钱呢?可这是tmd是汉奸,是卖国贼,是民族的罪人!
这种人被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前世的时候自己怎么不知道这件事呢?
宣传不是应该正反两面么?
没有岳飞的悲壮,秦桧会被唾弃1000多年么?
王德明心如刀绞,如同蚁撕,如果我知道是不是能提前提醒下政府?
我知道长津湖的冰雕连,我知道吴京饰演深入敌后的“伍千里”,易烊千玺的“伍万里”.
我还知道土豆,我还知道炒面,可其他的老子知道个毛啊!
良久之后,王德明拿起咖啡一饮而尽,即使是黑咖啡如此的苦涩也不能浇灭他心头的这团火!
“守严兄!”王德明目光灼灼的看向对面的赵守严,郑重道:“这本《乡村医生手册》请务必帮忙尽快出版!”
笔者写这本小说的动念最开始就来自于赵珩先生的《二条十年》;我不是生活在北京的,为了写好年代文查找许多资料和书籍。看到赵珩先生的这本类似回忆录后大为震惊之后又读了定庄宜教授的《老北京口述历史》下定决心写一本不太一样的“四合院”。不过好像喜欢的人不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