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坦克总体性能还是不错的,但是,西方的l7式105毫米坦克炮,也会给我们带来威胁。”陪同着这些人,来到了那几辆被击毁的坦克前面,吉洪诺夫心情是无比沉重的。
卡尔采夫仔细看着被击毁的坦克,坦克的炮塔已经分离了,可以想象到当初是发生了怎样的爆炸。
“是我们的弹药发生了殉爆。”卡尔采夫说道:“我们的坦克炮塔被对方击穿,让我们的弹药发生了猛烈的爆炸,掀飞了炮塔。我们必须要改进。”
在所有的坦克中,t-72是最容易殉爆和掀飞炮塔的,主要的原因,就是t-72的自动装弹机。
为了提高稳定性,简化程序,而且方便大量生产,t-72使用的自动装弹机和t-64的是不同的,主要存放弹药的弹库设置在炮塔底下的转盤内,其中可装载22发炮弹。弹库中的分离式炮弹采上下水平方式放置,上面是推进药,下面是弹头。装填时炮弹架会上升至炮尾环高度,先装填弹头然後接着下降装填推进药。
也就是说,炮塔座圈这一部分,刚好是被炮弹包围的,而对方的穿甲弹飞来,刚好可以击中******,******一旦被引燃,造成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而西方的炮弹,主要是存放在炮塔尾舱内的,还设置了泄压板,虽然实际效果不知道,但是毕竟是在后部。不像这样,刚好是炮塔座圈一圈,只要被炸,刚好从座圈这部分使劲。
“那我们就要大改动了。改进自动装弹机的结构,跟我们重新设计一种坦克差不多。”听到卡尔采夫的话,旁边的一名技术人员说道。
毕竟,自动装弹机是坦克内的重要装备,这玩意儿要是改动了,那里面都得跟着改。
卡尔采夫紧皱眉头:“大改动也得改。这关系到我们战士的生命!”
卡尔采夫最看重的,就是人员的安全!坦克,就是要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如果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那如何才能打击敌人?
“其实。也不一定要改动自动装弹机。”就在这时,一旁的安德烈说话了。
t-72正是采用了这种自动装弹机,简化了结构,这才便于大量生产,跟苏联的装备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而且,后来华夏的主战坦克,使用的几乎也是相同的结构。
“那改什么?”卡尔采夫向安德烈问道。
“改外面。只要我们的装甲足够厚,不让敌人的穿甲弹击穿,就不会有现在的问题了。”安德烈说道。
改装甲,只要装甲够厚,让对方无法击穿,那就可以了!
改装甲?听到安德烈的话,卡尔采夫的眉头依旧皱着:“那会让我们这种坦克的造价大幅度飙升。”
t-64坦克的装甲就足够硬,可以防住这种105毫米穿甲弹的打击。但是,t-64的复合装甲制造是相当复杂的,工艺多,造价高,并不适合t-72生产。
t-72的主要防护也是采用复合装甲,它在铸造钢铁或轧压钢板之间放入异质材料的夹层。最初的生产型t-72仅有以均质铸造钢铁构成的炮塔,车身正面则是在均质轧压钢板中间夹入一层类似玻璃纤维的材料。之后,t-72a的炮塔厚度稍微增加,其中放入一层石英颗粒;而到了t-72b的炮塔厚度则大幅增加,在主炮两侧的空腔内放入由多层铝板与橡胶交叠而成的夹层,另外车身正面也额外增加硬度较高的钢板。
现在,登陆北海道的军队,装备的就是t-72a这种坦克,虽然能在远距离上挡住岛国的l105毫米坦克炮的射击,近距离却不行,而且,如果换装了西方更先进的弹药的话,t-72在远距离上也挡不住。
“对,是改外面。”安德烈说道:“我们可以在t-72的外面,安装一层附加的爆炸装甲,增加坦克的防护能力。”
附加装甲!在后世的各种照片中,都可以看到t-72坦克身上披满了长方形的面包块,这东西,就是爆炸反应装甲!
“爆炸反应装甲?”卡尔采夫不由得皱眉:“这个项目,早就终止了啊。”
当对方的反坦克武器飞来的时候,己方外面放置的爆炸物发生爆炸,来将对方的武器销毁,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概念,最早是在1949年由莫斯科普鲁米梯学院的拉夫列杰夫教授提出的,当时的苏联钢铁科学研究院立项,在随后的十年中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并于60年代中期安装在一辆t-64试验车上进行实弹试验。
可惜,但结果并不理想,当时就是在外面加炸药包而已,当试验车被击中后,的确是炸掉了那枚飞来的炮弹,但是一块装甲的爆炸,引发了相邻的反应装甲块的连锁爆炸,摧毁了外部的所有观瞄设备。
虽然后续不断改进,但是,之后的几次试验中他们还发现除了飞来的反坦克的导弹的战斗部和穿甲弹碎甲弹以外,机枪子弹和炮弹破片都能引爆反应装甲,最终的结论是让人沮丧的,问题太多,根本不能投入实战,于是,苏联只能将其转入技术储备而终止了这一项目的研究。
现在,安德烈又提出了爆炸装甲,这让卡尔采夫觉得有困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玩意儿没法用啊!
“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西方有个黑尔德博士,提出了新的反应装甲的结构?”安德烈说道。
虽然前世是飞行员,但是,从小就是军迷,安德烈对这些东西都是很清楚的,苏联的爆炸反应装甲,要到82年之后才开始重新立项,当时缴获了82年黎巴嫩战争中的以色列的坦克,上面就加挂了以色列自己研制的夹克衫反应装甲,成功抵御了at-3反坦克导弹和rpg-7反坦克火箭筒的攻击。
而那些反应装甲,就是基于这个黑尔德博士提出的新理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