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试水之约
窗外夜色已经黑透,木板房空间不小,只亮一盏小灯泡。
昏黄的光线下,陈春仙表情古怪,看李建昆的眼神,如同看一个骗子。
李建昆摸摸鼻尖道:“您现在肯定觉得我特不靠谱对吧?”
原来你也知道啊……陈春仙幽幽道:“你让我想起一个人。”
“嗯?”
“战国那位赵公子。”
李建昆:“……”
这是骂他纸上谈兵呢。
话说赵公子还是有点本事的,想想看他的对手是谁?那可是战神白起!能扛住四十多天,绝非常人可以办到。
“首先,那个‘法宝’我肯定给到您,您容我几天时间,咱俩还得交流一下,服务部目前汇聚了哪些方面的专家,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做到什么程度。只有了解清楚这些,我才能对症下药。”
李建昆掰着指头道:
“其次,我有办法搞来钱,确保研发项目的运行。”
陈春仙打断他道:“怎么搞?令姐和她朋友应该有点钱,但你要明白,真放到高科技项目研发上,那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不是他们。”李建昆摇摇头,没有多解释。
这玩意解释得稀烂,不如把钱拍出来管用。
陈春仙仍是满脸狐疑,“好,姑且当伱能搞来资金,那你的目的呢?真金白银付出,我都做不到这种程度,我顶多付出时间和精力,没办法把工资搭进去,我的家人还要生活。”
李建昆道:“您刚才其实提到过一个词——投资。
“您去国外考察过几次,应该知道国外有个职业,叫作投资人。硅谷那边的很多科技项目,起初只是诞生在车库里,后面有投资人看中,注入资金,把项目落地,并且逐渐商业化。
“这就是我想干的事。”
陈春仙恍然,这是想用小钱赚大钱啊,如此倒是说得通。
他并不排斥这种模式,理性来讲的话,还挺赞同。毕竟研究人员大多缺乏资金实力,和对产品商业化的运作能力。
这样一来,算是术业专攻,强强联合。
问题是,对方行吗?
他还是深表怀疑。
“你说的研发芯片这条路,恕我直言,有些异想天开了,相信我,这事绝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李建昆从没有把芯片这事想简单,否则未来它也不会成为咱们的卡脖子问题。
只是术业有专攻,对于芯片研发这个领域,他只有浅薄认知,说不出个子午酉卯。
也没哪条规定说,投资人投资一个产品,还得清楚它是怎么造出来的不是?
有这水平,他不自个造去了?
所以说出来的话,可能给到陈春仙异想天开的感觉。
这没辙。
“我只是说出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预判,芯片科技是我很想投资的一个领域。有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办法一步到位,不如先从集成电路开始,这玩意搞出科研成果,不用等到未来,很快就能变成经济效益。
“等累积到一定技术和人才储备后,再向更高深的芯片领域钻研。”
李建昆现在脑子里想的是,他有49%的tcl,当然现在还叫ttk家电,这边要是弄出好的集成电路,拥有电子核心,那边立马可以衍生出产品。
这不就形成上下游产业了?
能不能搞出芯片暂且不论,左右不会亏,高低都有益。
陈春仙上下打量着他,这小子是真懂啊!
起码不是信口开河,做过功课的。
能知道这样循序渐进,还算有点小靠谱。
当然了,只是说他的点子有点小靠谱,人靠不靠谱,犹未可知。
“说实话,我目前没办法相信你。你自己也知道你的话有多么匪夷所思,这年头,咱们国家谁能凭一己之力投资芯片研发?哪怕是集成电路研发?”
话到这里,李建昆不得不解释一句,否则搞出“误会”,保不齐这位参他一本都有可能。
“我只是说我能搞来钱,我可没说是我的钱,实不相瞒,我有些华侨亲朋。”
陈春仙沉吟道:“好吧,我现在明白了你的想法,你想跟服务部展开合作……”
“等等。”
李建昆打断道:“我问下,服务部现在的性质是?”
“民办民营。”
陈春仙解释道:“我本来想办个自营公司,但是中关村这边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也没有注册办理类似公司的机构,只能退而求次弄成民办服务部。这事我向上面报备过,得到批复,总体来说,即允许我们人员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大佬还是有排面啊。
李建昆心头感慨,这种政策还没到,硬生生开荒的事情,换成旁人,比如他,绝壁办不到。
那就没问题了,服务部要是公办性质,那可不好合作。
年代因素摆在这里。
李建昆作了个请的手势,示意他继续说。
陈春仙接着话题道:“既然你想跟服务部开展合作,并且连合作方向都有了,那咱们是不是要先把第一步解决一下再谈?一来,相互取得一些信任;二来你刚才自己也说过,干不出成绩,得不到广泛支持,现在谈什么都是白搭。”
这话实在。
这位大佬明显有些意动,只是现在还不信任他,是骡子是马,想拉出来溜溜。
情理之中。
聪明绝顶的人,想凭三寸之舌便让他信任,那不可能。
李建昆点点头道:“可以。”
旋即,两人不再谈论大发展,把话题集中在如何捯饬一款“法宝”出来上。
即李建昆说的,具备高科技属性,拥有不可替代性,市场如饥似渴的一种商品。
谈及这个,陈春仙兴致更浓厚,他倒想看看,这个年轻人是真的脑壳与众不同,还是张嘴就来。
反正让他想,同时要满足这三项特性,他是真没什么头绪,往往只能满足前面俩,后面那个完全没有信心达到。
对方有句话没说错,半辈子猫在实验室里的他,确实对市场、乃至于民众生活都缺乏足够了解。
所以李建昆想要知道什么信息,陈春仙事无巨细,一五一十娓娓道来。
包括目前参入服务部活动的数十名研究员,他们隶属于什么单位,本身擅长哪个领域,有什么科研成果等等。
李建昆一边侧耳聆听,一边掏出小记事簿做记录。
这一聊,已至夜深人静。
深秋的夜晚,京城气温只有十度左右,月色朦胧,光线暗沉。
李建昆颠着“缝合怪”,慢悠悠行驶在马路上,任由冷风透衫而入,人虽然冻得打哆嗦,脑子却越发清醒。
他没有去想“法宝”,信息不缺,这玩意他绝对能想出来。把后世的产品用排除法筛选都能筛出。
他想的是跟陈春仙还没谈到的内容:
与服务部怎么开展这项试水合作?
做这个商品的初衷,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以后铺路,所得利益该怎样分配?怎样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产品研发出来后,该怎样量产?
等等。
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
既要慎之又慎,还得尽量满足预期。
此事一旦干成,假如能达到预期,那就改变了历史。
中关村的发展,或将提前几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