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4章 我们是忠还是奸
    第504章 我们是忠还是奸
    良久,李鸿章才放下手中的文稿,和煦地笑着说。
    “莲府连日鞍马劳顿,实在是辛苦了,快些回去歇息,明日咱们再议议和之事也不迟。”
    这两天,杨士骧几乎马不停蹄,奔走于保定和廊坊,身上感觉就像散了架一般,见李鸿章说话,急忙起身向李鸿章告辞。
    李鸿章又转头对一旁的张佩纶说道,“幼樵,你代我送一送莲府。”
    对杨士骧所说,滕毓藻还要再将廊坊得的十多万联军一举歼灭,这让一直坐在一旁的张佩纶,直听的热血上涌,早已神情激动不已,只是碍于李鸿章正在向杨士骧了解滕毓藻的情况,才一直没有什么举动。
    听李鸿章开口,张佩纶忙起身上前,一把拉住杨士骧的手,一边询问前锋军的详细战况,一边陪着杨士骧走出书房。
    张佩纶自从马尾海战败于法国人之手后,就一项有些消沉。
    这一次,滕毓藻所率前锋军,连战连捷,甚至能将进剿的包括法国人在内的数十万列强联军,打的丢盔卸甲大败逃回,这让张佩纶着实出了一口恶气,精神也比以往振奋了许多。
    现在,他不仅对滕毓藻极为敬佩,甚至对弃自己岳父而去,转而投奔滕毓藻的杨士骧,也不再有什么怨念。
    看着张佩纶陪着杨士骧走出书房,李鸿章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神情郑重地再次拿起放在书案上的那篇文稿,仔细看了起来。
    李鸿章看的很认真,只是越看下去,脸上的神色就逾发凝重,许多地方还要反复看过,重要之处,甚至还要用指甲掐出痕迹。
    李鸿章似乎在仔细揣摩隐藏在文章中只言片语后的真正含义,甚至送客回来的张佩纶来到书案前,李鸿章的目光都没有离开手上的文稿。
    李鸿章将手上的文稿反复看过数遍,直到确认他已经完全看懂了这篇文稿的内容后,才有些意兴阑珊地将文稿递给一直等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急于看到文稿的张佩纶。
    “幼樵,你也看看吧。”
    李鸿章说完,就将身体靠在椅背上,头微微后仰,苍老的脸上尽显疲惫之色。
    刚刚接过文稿的张佩纶听到李鸿章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不由一愣,忙看向李鸿章。
    他不明白,滕毓藻不计个人得失,慨然应允由他公开发表那些朝廷担心触怒洋人的议和条件,这不仅替李鸿章解开这个难题了,而且还不计个人得失,在一定程度上,替朝廷担了责,可李鸿章为什么还会发出这轻轻的叹息。
    只是李鸿章只闭着双眼,似乎是在想着心事,或者是在思虑着什么,张佩纶没有打扰李鸿章,而是拿着文稿走到一旁的座位上,仔细看了起来。
    整篇文稿不仅辞藻华丽,结构流畅,还整篇充斥着昂扬战意,读之不由让人血脉偾张。
    及至看到文中指明,是引述滕毓藻原话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句,张佩纶更是脸色涨红,眉目间神采飞扬,心中暗暗赞叹滕毓藻,真乃当世英杰!
    张佩纶只是在看到滕毓藻说,“要在未来十年内,在直隶境内,总投入不低于十亿两银子,来大力推动洋务运动。”才心中略有一丝疑虑,同时也为滕毓藻说出这样的大话,有所惋惜。
    可在看到文稿后面,文中明确表明,滕毓藻很清楚此举存在极大风险,而且风险不仅仅来自外部。
    虽然文中没有明说来自内部的会是怎样的风险,可张佩纶已经听自己的岳父解说过,他很清楚滕毓藻所谓的内部风险会是什么!
    甚至,他还因此为滕毓藻深深感到不平和委屈。
    可文中说,虽然如此,可滕毓藻还是无怨无悔义无反顾的坚持公开表明他对议和的观点。文中还说,滕毓藻表示,只要有利于这个国家,有利于国人百姓,他愿为此付出一切,即便要他以生命为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在文稿最后,还再次引述滕毓藻满含悲壮之意的一副联语。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再做中国人!”
    这副联语,更是深深震撼了张佩纶的心,让张佩纶不由高声叫出好来!
    张佩纶激动的难以抑制的赞叹声,让李鸿章不由睁开略有些混浊的双眼,看了张佩纶一眼,然后在椅子上缓缓站起身,似乎要活动一下腿脚,绕过书案,在书房室内缓缓踱步。
    只是走了几步之后,就看着张佩纶问道。
    “幼樵,你看过这篇文稿,有何感想?”
    是房里只有翁婿二人,说话自然不需有什么遮掩,张佩纶不假思索说道。
    “读此弘文,深感滕兴甫是真英雄,真豪杰!让人忍不住对为其击节叫好。”
    “更有让人感觉朝廷里好似出了秦桧!”
    李鸿章点点头说道,“此文应该是徐菊人的手笔,都说史笔如刀,这篇文章恐怕要流传于后世了。”
    李鸿章随即话锋一转,又自言自语地说道。
    “大奸似忠,大忠实奸,忠奸哪有黑白分明的,似岳武穆那样的愚忠之人,世上恐再难有之。”
    李鸿章的话,让张佩纶不由一怔,不急开口询问,李鸿章继续自顾自地说道。
    “就比如我和张香涛、刘岘庄,还有一个袁慰亭,我们四人又是忠臣还是奸臣?”
    张佩纶想想自签订东南互保协定以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还真不好说他们四人是忠臣还是奸臣,即便从最好的角度说,也只能说,他们不愿坐视举国陷于战乱,是在为黎民社稷着想。
    想到这,张佩纶原想说出口的问题,不由又咽了回去。
    “幼樵,你知道这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激动感慨的是什么吗?”
    张佩纶不由轻叹一口气,苦笑着说,“这还用说吗,长久以来,中堂唯一深感遗憾的,就是多年推动的洋务进展太慢,以至于直到甲午时,洋务还未见明显效果,以至于,北洋各军一败涂地。”
    “所以,中堂大人,一定是对滕兴甫要投入十亿两银子推动直隶洋务的话,大为感慨。”
    李鸿章点头道,“滕兴甫大手笔啊!老夫自叹不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