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请选择您的出生点
房玄龄今天刚在门下省散值,回家路上被李明截道了。
“来侯府共襄大事”……李明当时是这么说的。
对于少主的突发奇想,房玄龄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恢复自由行动后,李明的第一站,果然是侯君集的家里——
抽到了新英雄,当然是要第一时间放到整备室里,好好促膝长谈一番。
九成宫事件之后,李明的禁足限制被全面解除——
现在的他不但可以自由出入立政殿,甚至可以自由出入太极宫。
虽然他以前实质上也能出入宫城,但好歹还有个看门将军一直在背后捉他。
现如今,随着一个看门将军被李明收入后宫,另一个看门将军被李明送下地府。
李世民索性连这层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放李明随意进出。
宫内、宫外,加上后宫,大唐人的不可能三角让李明一下子凑齐了。
这也让李明这张小脸成为李世民之下,全天下第二刷脸好用的脸皮子。
虽然李世民仍然担心李明的安全,但经九成宫一役,他也意识到,这小子是属猢狲的。
所谓“限足令”根本关不住他。
这家伙不还是一个筋斗从立政殿翻到了九成宫吗?
还不如索性放这个小猢狲四处乱晃悠,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喜。
况且李世民也明白,李明最大的生命威胁,其实是太子。
在整个皇室、包括太子自己都被李明救了一命后,于情于理,太子都不应该再动李明。
否则“以怨报德”的大帽子扣上来,就该轮到太子考虑辞职了。
就这样,李明被放虎归山,报复性地大搞串联、拉拢朝臣拉帮结派,房玄龄对此是一点都不意外。
让他意外的是,一开门就看见一老一少两个反贼,正趴在绝对不能私藏的精细军用地图上指指点点。
好家伙,共襄的原来是这样的大事啊!
侯君集也是名不虚传,上班第一天就挑唆主君造反。
以后能做出什么来,他都不敢想。
“二位在干什么?”房玄龄又问了一遍。
“相父你来啦。”
李明朝房玄龄招招手:
“来,一块儿替寡人参谋参谋,到底割哪块地能让我的赢面更大?”
对于殿下发起的赢趴邀请,房玄龄的嘴角微不可查地一抽,轻咳一声提醒道:
“老臣乃大唐宰相。”
宁们割地为王、密谋造反的时候,能不能低调一点?
至少别邀请老臣专程过来参观吧?
侯君集瞥了一眼假正经的房玄龄,大义凛然地回答道:
“我们在干什么?当然是研究华夏地理,为少主挑选一块合适的封地。
“以拱卫京师、驱除四方夷狄,为大唐天子镇守国门。”
接着,他话锋一转,反问道:
“说起来,房阁老在朝中提议,分封不满一年的亲王,其领地赋税一年不用上交中央,三年上交减半。
“房阁老又是在做什么?”
众所周知,贞观十四年都过了大半了,仍然分封不满一年的亲王殿下,有且仅有一位。
大唐忠臣房玄龄大公无私地回答:
“当然是为了快速提高诸位新皇子在地方上的实力,助其护卫大唐,巩固四方。”
李明懵懵懂懂地挠挠小脑袋:
“相父,你这是为了大唐咯?”
房玄龄清高地捋起了山羊胡:
“这是自然,臣为国相,一切都以大唐为重。”
李明又懵懵懂懂地看向侯君集:
“宝琳阿翁,你也是为了大唐咯?”
侯君集半笑不笑地摩挲着钢须:
“呵,我为大唐都出生入死多少回了。”
李明又低头看看自己:
“我既是皇子,那当然更不可能反唐吧?”
房玄龄和侯君集同时摇头:
“当然不可能。”
“我为大唐,你为大唐,他也为大唐,大家都是为了大唐咯?”
“没错。”
“那也就是说,咱们仨都是志和道同的同志咯?”
房玄龄和侯君集互相看了一眼,重重地点头:
“没错,都是一条船上的。”
李明微微一笑:
“那么,为了大唐的未来,相父也一起帮我挑选一块便于割据的风水宝地吧?”
房玄龄同样微笑着答应:“好。”
于是,大唐的三位带忠臣愉快地在大唐全域图上分割划线,仿佛在切割肥肉一般。
大唐国土辽阔,挑选一块地方开局种田,说难吧,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贞观十四年,全大唐一共分十道、三百六十州、一千五百余县,真教人挑得乱渐欲迷人眼。
比让你选择在大年三十值班还是大年初一值班还要让人选择困难症。
不过李明有他自己的算盘。
从始至终,他都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这是他从穿越以来就一直在琢磨的——
如何自保。
所以,封地的自保能力同样也是第一位的。
再剖开分析,考虑到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说——
将来如果哪一天和朝廷彻底翻脸了,李明的封地一定要足以抵挡住朝廷的进攻。
是双方面的进攻,既有内部的人事上,又有外部的军事上。
既不能像三哥李恪那样,后来被长孙无忌一封圣旨就“体面”了,也不能像八哥李贞,后来被武则天的军队打得耻辱下线。
首先,向父皇请求转封的两州之地,一定是要能连成片的。
不能东一块西一块,为了一点租税上的利益,搞个首尾不顾的飞地出来。
而且这里的“连成片”,不仅是行政上,也是地理上。
比如这次李世民所封的徐州和扬州,看似问题不大,两个州是互相交界的。
但细品就不难发现,这两州之间还隔着淮水,地理上其实是割裂开来的。
一个州属于中原,另一个州在长江中下游。
这也造成了两地不论是经济发展、人文文化还是乡里乡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从这个角度看,李明如果真接受了这个“宋王”的分封,那才真是踩到大坑了。
这倒不是李世民故意坑害这个儿子。
在国家一统、风调雨顺的年景,徐州和扬州都是上等的封地。
然而,在李明的“底线思维”之下,考虑到“与全天下为敌”的极端情况。
他必须选择更稳妥的两州之地。
“殿下,您如果对如今的封国不满意,那想要换封哪个地界呢?”房玄龄很懂事地先向领导征询意见。
而李明领导也很专业地给出了“既要又要”的意见:
“既要固如堡垒,又要发展经济。
“既要易守难攻,又要交通便利。“既要土地肥沃,又要发展空间。”
两位幕僚顿时就不会了。
他俩觉得殿下想要的可能不是幕僚,而是一尊神。
侯君集忍不住捂脸:
“那要不让陛下把长安和洛阳两京分给您?”
“我昨天要了,阿爷没给,还揍了我一顿。真小气。”李明委屈地摸摸屁股。
侯君集眼角抽搐。
这都没打断条腿,陛下真是仁君啊……
房玄龄忍不住问:
“殿下若担心封地的租税供奉不足,那就请陛下分封您更肥沃的州县就行了。
“如今四海升平,您又为何执着于军事价值呢?”
李明心虚地撇开视线:
“万一,我是说万一,大唐被某个娘们儿篡了位,我还能以我的封地为依凭,效汉光武帝故事,卷土重来,光复大唐。”
这话说得他自己都不信。
就差把“从哪里起家最容易造反”贴脑门上了。
但房玄龄假装信了,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昔日太上皇陛下从晋阳起兵,席卷四方。
“今晋阳属并州,殿下何不效法先祖,取并州、代州之地。
“有汾水、太行山天险,表里山河,足以谋大事。”
他也不避讳了,开口就是“谋大事”。
侯君集对这提案摇头:
“昔日晋阳能起兵,是因为隋末天下大乱,才有可乘之机。
“而今天下大定,就没有钻空子的机会了。
“并、代两州靠近中原,朝廷军队补给方便。而我军若被围困在太行山中,那补给就很困难了。
“战事一长,我军自溃。”
两人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代入到“造反者”的角色中去,并积极开动脑筋,激烈地争辩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密谋,李明只与房玄龄和侯君集两人商量。
因为这俩老狐狸虽然年纪大,但心思比现在的小年轻还野,一点也不安分。
李明可以与之共谋大事。
而相比之下,韦待价太嫩了,造反的话题会吓着他的。
李道宗则古板方正,又有宗室的包袱,不太可能参与这种近似大逆不道的擦边行为。
把握各个手下不同的性格和特长,是当一把手的关键,没有之一。
侯君集眉头紧锁,盯着自己研究了不知多少个日夜的地形地图,一手抚摸钢须,都快把手掌印出印子了。
许久,他眉头倏然舒展:
“符合殿下的要求地方,倒也不是没有。”
他眼里放光,将手指点在梁州和兴州的地方。
这也是汉中盆地所在的位置。
“此两州为古汉中郡,在南山(秦岭)以南、巴山以北,以此两座山脉为屏障,足以抵挡大军。
“两山之间,有汉水纵贯东西,又有沮水、漾水、玉带河沟通南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
“两州互为犄角,若被攻击一处,另一州可以乘水路迅速支援粮草兵马,足以自持。”
对于侯君集的提案,房玄龄也是微微摇头:
“汉中固则固矣,然而空间略显局促狭小。
“以此地为基础,难以席卷天下。
“昔日汉末三国,汉中先后落入张鲁、刘备之手,然而这些势力终归没能成大气候。”
他用丰厚的文史知识,成功反驳了军事见长的侯君集。
听着两位大能的互相争论,李明也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在地图上有模有样地画着:
“江南的杭州与越州,如何呀?”
他想效两百多年后的钱王“故事”。
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两位战略大师的联合拷打。
房玄龄直言劝谏道:
“殿下若真想谋大事,最好别把眼光放在淮水以东。”
李明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因为太热了?”
虽然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末以后的事情了,但唐初的南方也不至于这么不堪吧?
除了唐朝间冰期天气炎热,他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解释。
对于小殿下的疑问,侯君集指着地图,耐心地讲解:
“殿下请看,淮水以南多山川丘陵,河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
“这导致交通不便,若一处受敌,其他地区难以相助。
“况且南方人丁稀少,军事重镇同时也是经济重镇,一般都坐落在江河的岸边,纵深较浅。
“所以,来自北方的力量若合兵一处,攻打防线的薄弱处,则南方守军难以互相接应支援。
“而一旦突破了最初的防线,则南方缺乏纵深的弊病就会暴露无遗,重镇一旦被分割包围,则全线溃败。”
这都是大唐开国之战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什么李靖与李孝恭能迅速攻灭萧铣等势力,一统南方。
唐朝以前的南北方战略,与唐朝以后是截然不同的。
房玄龄与侯君集两人争论许久,各自发挥特长,提出方案又被一一否决。
从南点到北、从西点到东,差不多把整个大唐疆域都鸟瞰了一个遍。
就是没有选择出让人满意的封地。
这不是因为两人业务能力不足,而是李明给出的任务目标实在太变态了——
以两州之力,抵挡全天下剩下的三百五十八州。
悬殊之差,无异于螳臂当车。
但两人对这个无厘头的任务,丝毫没有半点怨言。
因为他俩内心深处想干但又不敢说的大事,在天下太平、吏治昌明的贞观时期,又何尝不是螳臂当车呢?
两人争执不下,辩得口干舌燥,房玄龄看向了李明:
“殿下,您觉得呢?”
侯君集也看向了他:
“一切都由您定夺。”
两人争论的时候,李明没有再插嘴。
全程静静地聆听着,像是一个谦虚的学生。
在充分听取正反双方的意见、受到双方的启发之后,就该是他这个领导拍板的时刻了。
“房公与侯公,不愧是我大唐的二柱石,二位的意见对我大有裨益。
“所以……”
在两人不解的目光中,李明将手指,点在了大唐地图的东北角。
在侯君集或房玄龄的方案之中,他选择了“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