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7章 遥遥领先 扩产增效
    第137章 遥遥领先 扩产增效
    第135章遥遥领先
    钢铁厂为铁器局的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冶炼钢铁。这里戒备森严,门口有守兵站岗,以防技术泄露。
    传统上,华夏冶炼钢铁主要使用“炒钢”技术,出现于东汉末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效率较之前的“百炼钢”高出许多,比欧洲更领先了一千多年。
    明朝冶铁同样采用炒钢技术,但又有不少创新,譬如使用焦炭提高炉温,扩建铁炉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火器制作上,还广泛应用了复合炮管、烘模等技术。
    除此之外,明朝的造纸、制、烘模铸钢等手工业,在当时全世界都遥遥领先。两广的铁锅、白纸、蔗乃至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都曾广泛出口至海外。
    但又不得不承认,由于政治昏暗、矿监盘剥、匠户逃亡、矿工起义等多种原因,明朝的手工业受到很大的影响。
    钢铁厂的核心设施为两座高炉,周围有单独的土墙,另有守兵护卫。两炉一高一低,一大一小。
    丹初一行人靠近高炉时,正巧遇到第一座高炉炼成了一炉铁水。
    不管是百炼钢还是炒钢,乃至于现代炼钢,第一步都要用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炼出铁水。
    金秀铁器局钢铁厂自然也不例外。第一炉铁水含碳、硫、磷等杂质较高,冷却后即为生铁。
    百炼钢顾名思义,乃是把生铁反复锻打,以祛除杂质,得到钢铁,效率可想而知。
    炒钢则是把生铁置入大锅中,反复翻炒,如同炒菜,故得其名。翻炒过程中,生铁中的杂质与空气结合而氧化,效率虽较百炼钢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理想。
    作为一个穿越者,丹初深知钢铁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往往倚仗于材料的进步。钢铁是现代应用最广泛、地位最重要的材料,对于昭永军来说,亦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有了合格的钢铁,就可以铸造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火炮,既能保持轻便,又可以承受高膛压;就可以削制膛压更高的枪管,可以制作更加耐用可靠的弹簧,使燧发枪的普及成为可能。
    其实,高品质的钢铁制取起来并无难度。找几个熟练的铁匠,趁势敲打生铁,千锤百炼,自可生产出可媲美现代的钢铁。但这种情况下生产效率太低,不可能大规模推广。
    丹初所作的,乃是利用穿越者的优势,大幅度提高钢铁冶炼效率。
    第一炉铁水生成,热浪袭来,众人身上沁出不少汗珠。再看现场的工人,个个大汗淋漓,只着短裤,露出健硕的肌肉。操纵高炉的工人很辛苦,也知道很多秘密,受到铁器局的优待,每天饭食管够。
    工人打开炉底的阀门,赤红的铁水夹杂着杂质,流入第二座位置更低、容积更小的高炉。这座高炉造型奇特,在炉壁上伸出八个管道,末尾各连一个风箱。每个风箱处有两个工人,轮流操纵风箱。
    随着铁水灌入高炉,工人开始推送风箱,把空气鼓入生铁水。空气中的氧气与铁水中的杂质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铁水温度迅速升高,最高可达到1600摄氏度。
    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人为制造的最高温度。
    最妙的是,铁水中的杂质被氧气氧化后,会形成气体逸出,不留残渣。譬如,硅杂质会被氧化成褐色烟雾逸出,碳杂质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磷元素对炮管性能影响极大,因此,钢水必须做脱磷处理。
    小高炉使用碱性炉衬,又在炉内加入生石灰,使炉内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铁水中的磷杂质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与石灰结合,形成固体炉渣沉淀在炉底,脱磷问题也得以完美解决。
    铁水成钢,效率较炒钢技术提高了千百倍。
    这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时至当今,不管钢铁冶炼技术怎么进步,本质上仍是碱性底吹炼钢法。
    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发明了“酸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效率,也促成了铁甲舰等近代武器的诞生。
    但这种炼钢法只适用于含硫、磷量少的高品质铁矿石,所以应用并不广泛。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才发明了“碱性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法”,奠定了现代炼钢技术的基础。
    华夏铁矿品质普遍不佳,只能使用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
    两刻钟后,现场工头叫停,操纵风箱的工人如蒙大赦,终于放下风箱,累得瘫软在地。早有其他工人备好了模具,准备灌入钢水,或用来铸造炮管,或用来铸造实心圆柱。
    钢水出炉,炽热逼人,泛出明亮的橙红色,正是高品质钢水的特征。
    毕方济由衷地赞美道:“大帅不愧为上帝先知,真有鬼神之谋。仆十岁有志于学,自诩学识渊博,精通冶铁之术。却不曾想到,大帅只需轻轻出手,就已点石成金,胜某千万倍矣。”
    熟知英文,精通冶铁,沙场建功……丹初不时散播神迹,已经彻底折服了番人。澳门的番人亦已听说此事,相继有七八人过来投效。
    柳遇春是浙江宁波人,秀才出身,精通火器,流落广西,辗转到丹初麾下效力。他担任铁器局总办,精明干练,处事果决,是毕方济的得力助手。
    “大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恰如圣人再世,中华恢复有望矣。”柳同春的赞词亦很热诚,并无阿谀之意。
    “呵呵呵。”丹初并不谦让,也不解释,显得更加高深莫测。他问道:“眼下,钢铁厂一日可产钢铁多少斤?”
    省去了炒钢的步骤,钢铁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柳同春胸有成竹,答道:
    “平日,每天可出三炉钢水,可产钢铁一千五百斤。忙时,工人休息高炉不休息,每日可出五炉钢水,可产钢铁两千五百斤。但最近,我们每天只出两炉钢水。”
    明朝两千五百斤,折合成现代重量约为一点五吨,放到现在无足轻重。但在明朝,在偏僻的广西,这个数据已经相当惊人。
    “为何只出两炉钢水?”
    “昭永军需求没那么大。我们也试着生产了农具、铁锅,虽受欢迎,但销路不广。”
    时局正乱,商旅不通,销路自然打不开。昭永军地盘尚小,也无力在民间推广铁器。
    丹初脱口而出,问道:“不是说,军队对火枪需求一直很高吗?”
    他很快想到了答案,火枪生产效率提不上去,哪怕钢铁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136章扩产增效
    离开钢铁厂,丹初等人来到枪炮厂。枪炮厂与钢铁厂毗邻,顾名思义,主要生产火枪火炮。
    火绳枪久经战事,技术已经成熟,受到前线战士的青睐。得益于遥遥领先的冶铁技术,枪炮厂生产火枪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军队需求。
    “现在,枪炮厂每月可生产多少火绳枪?”明人称火绳枪为铳,根本原因在于观念不同,把枪看作是铳炮,以致走了很多弯路。丹初力主把铳改为枪,看似事小,其实亦能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军民的观念。
    “大约一百支左右,再多就无能为力了。”柳遇春如实答道。
    “问题出在哪里?”
    “生产火绳枪,关键在于枪管。传统之法,需用两块精铁围绕一根铁芯,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紧密贴实,反复锻打,然后抽出铁芯,铁管冷却自收紧,然后再用钻床钻出内壁光滑平直的枪管。
    “蒙大帅指教,我们炼出的钢水品质较佳,可以直接铸成实心钢柱,省去了卷积铁管的功夫。但钻取枪管无法避免,这项工艺很精密,要求高,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枪管。”
    丹初未置可否,问道:“用这种办法生产出来的火绳枪,质量如何,成本如何?”
    毕方济任矿监,对军器生产质量有监督之责,答道:“质量很好,枪管质密平直,可承受较高的膛压,可以增加装药,使用重弹。我们现在定型生产的火绳枪重约八斤,精度、威力与十二斤大鸟铳不相上下,可在六十步距离上击穿明甲。”
    明朝生产的火绳枪型号不一,轻则六斤,重则二十余斤,威力也不尽相同。
    金秀铁器局生产的火绳枪,威力与番兵常用的重型火绳枪不相上下,但重量轻了许多,可以双手举持射击,不必再用枪托支撑火枪。这项改进意义重大,既能提高火枪的便携性,也能提高火枪射速。
    “成本亦有降低,每支火枪成本约为一两十五钱银子,还不到二两,较鸟铳价格低出四钱银子,价格比生漆弓高出一倍,又略低于大梢弓。”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出人意料的事情。原以为火绳枪价格较高,会给军费造成负担。却没想到,火绳枪的成本比大梢弓还要低。
    一支火枪生产时期长达一个月,看似效率很低。但弓箭的生产周期更长,制作一张弓少则数月,多则超过一年,乃至数年。
    火箭也是远程打击武器,生产周期倒很短,短则数日,长则一月。但火箭太消耗火药,实际杀伤效果又不好,不为丹初所喜。
    “火枪什么时候投产的,现在生产出来多少了?”丹初问道。
    “四个月前投产的,现在一共生产出了三百六十多支。”
    效率还是太低了,照这个速度,装备火器遥遥无期呀。
    没办法,昭永军至今只有永安州、昭平县、五屯所三个地盘,总人口只有十几万,想招募工匠都不容易。
    丹初叹了口气,问道:“我听说,闽浙一带生产火枪产量很大。他们是怎么做的?”
    柳同春是宁波人,熟悉火器生产,对道:“闽浙一带自嘉靖年间便开始生产火绳枪,生产工艺成熟,熟练工人较多,民间比较富庶。再就是,两省多河川,可利用水力驱动木床。”
    木床即为机床,包括钻床、镗床、铣床、砣床等。明末时,机床已经相当发达,但受制于材料技术,多用木头制成。
    丹初略一思索,说道:“金秀群山环抱,却也有不少河流。依你们看,哪些河流有水利之便?”
    柳同春不敢轻易回答这个问题,把目光投向毕方济。
    毕方济会意,答道:“金秀河、盘王河水量充沛,可以驱动木床。但要动用劳工,兴修坝堰。”
    “需要多少人工、银钱?”丹初力成此事,语气坚定。
    毕方济略一估算,说道:“总得五百个精壮劳力才行,费银不下两千两。”
    “没问题”,丹初很爽快,说道:“金秀土司田启正思报效,他家小子正要到昭永军效力。我已决定在金秀设置巡检司,许他田氏世袭巡检之职。兴修水利,对金秀土司也是个好事。银钱的话,我来想办法补贴。”
    毕方济、柳同春二人大喜,说道:“有了水力钻床,火枪生产效率当能翻翻。”
    那样的话,每个月就能生产两百支火枪了,生产效率将大为提高。
    丹初心中一喜,随即说道:“我还有几个想法,可以提高枪炮厂的生产效率。第一,要区分步骤,分工生产,集体协作。
    “匠户父子相传,每管是哪一行,讲究的是样样精通,技术手艺轻易不肯外传。师傅收徒,亦不轻易传授技艺。这就导致我们无法招到合格的工匠,亦不能大幅度扩产。
    “分工生产,关键在于区分工序,每人只干其中一道工序。譬如,钻枪管的只管枪管,装准星、照门的只管准星、照门,打螺钉的只管螺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人包办所有工序。
    “其中好处多多。可以防止技术外泄,就算一人逃走,他也只是掌握其中一道工序;可以促进部件的标准化,一人专管一样,技艺娴熟之后,部件也会趋向一致,将来枪械损坏,也便于维修更换。”
    这就得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打破坐头在手工业生产中的权威地位。昭永军创建不久,朝气蓬勃,没有历史包袱,推行生产改革易如反掌。
    柳遇春闻言大喜,说道:“大帅英明,这种分工协作生产制裨益多多,我们一定尽快落实。”
    丹初淡淡一笑,问道:“兵器局的工匠,工酬是怎么发的?”
    “参照的是昭永军骑兵的标准,单身汉供给饭食,有家眷的分配粮食。逢年过节,另有赏赐。”
    这与明朝匠户情形类似。但明朝地方官府常常压榨匠户,各级官吏贪污工料银,工料没有保障,匠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低劣。官府经费短缺,逢年过节也无力赏赐匠户。
    相比之下,满清已经开始给工匠发放饷银。有些制造枪炮的工匠,饷银堪比八旗兵丁。因此,满清工匠生产积极性更高,火器制造水平也渐渐反超明朝。
    昭永军没钱给将士发放军饷,更遑论给工匠发饷了。
    丹初沉吟片刻,说道:“扩产增效,刻不容缓。这样,咱们搞个计件生产。譬如钻凿枪管的工匠,给他定个每月一百支枪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按件计数发放薪饷。
    “另外,不妨生产一些性能稍次的火枪火炮,我军不必装备,专门卖给陈邦傅、李成栋这种军头,乃至其他武装,以便充实军费,养活工匠。”
    有丹初拍板,柳同春对经营铁器局更增信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