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管事妈妈站在杨家门口,颇有些嫌弃地望着那狭窄的门庭。
她说是从承恩坊来,门房居然让她等着。
一看就是小门小户,居然连承恩坊是哪里都不知晓?这样的人家还想什么富贵?天上掉下来的金子都接不着。
一会儿见了谢大娘子,她定要数落几句。
管事妈妈这样想着,伸手整理着自己的衣衫。
在她耐心还没有全被磨没之前,终于看到了报信的人回转,管事向那人身后看了一眼,那谢娘子居然没跟出来。
不等那人说话,刘家管事抬脚向杨家走去,她着实等不及了。
安排完这桩事,她还有别的事要去做。
“你家大娘子在哪里?”刘家管事劈头问过去,“怎么也不出来?到底不懂规矩。”
声音中颇有几分轻视。
“你……”门房没来得及阻拦,眼见着人就闯入院子。
迎面而来的管事只得快走几步,却被刘家管事问得一怔。
“你等等……”
“磨蹭些什么?”刘家管事道,“我哪有闲工夫与你们在这里……”
“我家娘子说……不见。”那报信的总算是到了刘家管事面前。
刘家管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
杨家下人挺起脊背,清晰地重复了一句:“不见。”
刘家管事看着杨家的大门“轰”地一下在面前关上,脸色登时气得通红。这桩事回去禀告了二娘子,杨家和谢大娘子定然不会落得好结果,但她也会因办事不利被罚。
本以为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
刘家管事想要一走了之,却又再思量片刻,伸手砸门:“你们知道我主家是谁吗?”
门里传来声音:“承恩坊刘家。”
刘家管事灰溜溜地坐上了马车。
门里两个下人相视一笑。
шшш⊙ ?????⊙ co
不过很快其中一个担忧起来:“真的是刘知府家吗?”官员他们可是得罪不起的。
另一个道:“知府家的人,怎么可能来咱们这里?”
“万一,就是呢?”
“那也有大娘子,你比大娘子还厉害?”
两个门房说完就不再谈论这一桩,而是继续方才他们最关切的腊赐上。
每到腊月,主家都会给赏赐,所以称为腊赐。
今年杨家出了不少事,腊赐直到今天才发放。不过大家一点都不着急,因为今年是谢大娘子发赏钱。
“会有多少?”
“不管多少,肯定是现钱。”
两个人相视一笑,何氏只会发些物什,大多都是囤积的货物,最有用的也就是几尺布帛。
“不过布帛也不能少。大娘子吩咐下去的,二娘子该不会怠慢。”
等杨明经得了消息出来看情形时,就看到两个门房有说有笑。
杨明经道:“听说来了宾客?刘家的?”
二房管事瞧见门口一辆马车,上门的管事妈妈穿着裘皮,就知晓肯定是大户人家,然后听到门房叫喊说是承恩坊刘家,她登时吓了一跳,忙去禀告杨明经。
杨明经半信半疑,总觉得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将知府家引上门。
“人呢?”
杨明经问道。
门房向外指了指:“大娘子说不见,人撵走了。”
杨明经脑子“嗡”地一声,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到底是不是刘家人?如果是……那不是要大祸临头?他想要去问问谢玉琰,却又不敢问,生怕自己会被吓死。
就当……他什么也不知晓吧!
……
张氏皱着的眉头始终没有松开。
“娘怎么了?”谢玉琰道,“担心刘家会报复?”
张氏点点头。
“我还怕他们不肯出手,”谢玉琰道,“这么多天了,谢家那边始终风平浪静,如果他们宁愿吃亏,也要退一步避避风头,我之前的准备就白费了。”
“得有人催一催他们。”
张氏听出些什么:“你说,能催谢家的,就是刘家?”
谢玉琰道:“今日有人瞧见刘家下人去买泥炉了,看来刘家的人对泥炉很感兴趣,要么看上了这个东西,要么看上了这个买卖。”
“我猜是前者。”
刘家武将出身,子女、后辈一直似书香门第那般学习琴棋书画,当年的刘贵妃就摹了一手的好字,当年的太后娘娘格外厌恶刘贵妃这一点。
说她:“脸上抹的粉再多,终究摆脱不了那个坯子。”
人越是没有什么越在意什么。若是有人说国子监博士没学问,他们通常不予理会,但这话若是说一个一举一动模仿读书人的草包,她八成会与你争执不休。
她有意将泥炉与烹茶、煮酒放在一起,又送几个给童先生,让他们谈论文章时用处,就是要将它当成一个雅物。
她也知道士子们会将这些东西带回家中,难免在宴席、诗会时用到,刘家急于摆脱武将的身份,自然注意这些。
别人有的她没有,她就会生气。
好像因此,就会被人认为,始终没有钻入那读书人的圈子。
刘家人直到灶具铺子开张才买到泥炉,心里会有多难受?
刘家人读书几代后,刘贵妃尚且那般,现在的刘家人只会更在意这些。所以刘二娘才会传出“才女”之名。
这桩事如果放在别人身上,也许不会有后文。
如果刘知府家也就这样算了,谢玉琰还得费些脑筋,兴许刘家现在气数未尽,反之……那就到了家败之时,她要做的就是添把火。
一件小事,刘家都难以忍受,可见有多张狂。
她要的就是刘家的张狂。
谢玉琰道:“我若是不给这个面子,你说他们会找谁?”
大名府中能与杨家瓷窑争锋的瓷窑,还要与杨家和她有冤仇,且能听刘家人的话,那不就是谢家吗?
张氏若有所思地点头,她觉得自己的脑子聪明多了。
“走吧,”谢玉琰看一眼沙漏,“时辰到了,该去发腊赐了。”
于妈妈服侍谢玉琰和张氏穿上氅衣,一行人往堂屋走去。
今年领腊赐的人格外多,里里外外站了三四十人。
何氏早就等在屋中,脸色有些难看。
她去小库房换布帛,发现箱笼里的布帛早就不见了。她不知晓那些布帛是不是被谢玉琰留作了证物。
可能谢玉琰会以此拿捏她一辈子。
那些虫蛀布也不是不能用,还能卖些银钱,现在就这样没了。何氏又是心疼又是担忧。不过短短一夜的功夫,就瘦了一圈似的,整个人显得格外憔悴。
可这些她能与谁去说?只能硬着头皮,将新买的布帛放进去,今日带来发放。
在谢玉琰的目光下,何氏将布帛交给族人和下人,这些领腊赐的人,比之前多了一倍,她因此填补了一大笔银钱。
现在何氏只想这桩事赶紧过去,以后她都不想在族中做事,宁愿就做个寻常的媳妇。
何氏硬着头皮,将一份份布帛送出去。
眼看着布帛就要发完,何氏刚要松口气,前来领腊赐的杨氏轻轻抚了抚发髻上的簪花。
也不知怎么的,杨氏这般做了后,好几个郎妇都露出了颇有深意的笑容。
何氏抬起头,茫然地环顾四周,骤然发现,今日来领腊赐的郎妇发髻上都有簪花。
“送一朵象生花给二伯母,”谢玉琰的声音传来,“大家能簪花还要感谢二伯母才是。”
杨氏从匣子里拿出一朵花,顺手簪在了何氏的发髻上。
“这花,”何氏笑得格外勉强,“是……”
怎么回事?
她的话没有问完,就听杨氏道:“是用二娘子的虫蛀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