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房玄龄:你们这是在逼反太子
“臣太卜令郭正,诚惶诚恐,顿首百拜。”
“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皆有其兆。今太子殿下有梦,此必非寻常之事。臣虽职微位卑,然不敢轻忽此事。”
“太卜之职,本在观天察地,以卜吉凶。臣遍查经典,见诸多古籍所载,梦境之异,往往关乎国家之运、社稷之安。太子乃国之储君,其梦之所示,不可不察。”
“臣以为,太子梦境影响甚巨。此或为上天之示警,亦或为祖宗之垂训。当行祭祀大典,以告天地祖宗,祈求庇佑。”
“一则可安民心,二则可显陛下之敬天法祖,三则可保国家之长治久安。”
“唯愿陛下纳臣之谏,行祭祀大典,以保我朝繁荣昌盛。”
“臣不胜惶恐之至,谨奏。”
太极宫,两仪殿。
看完奏文后,李世民略微皱眉。
若是换作两月前,也就应下了。
可如今大战已起,数十万军民已经至于途中,这个时候再行祭祀之事,总感觉有些不妥。
略微沉思,李世民便召开君臣议事。
“召魏征,褚遂良,长孙无忌,房玄龄,过来议事。”
君臣议事并非只是早间固定,李世民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随时可召。
皇城距离大内,也就承天门的事情。
张阿难领了命,派宦官进行通传。
不多时,四人便赶了过来,一一行礼拜见。
“赐座。”
“谢陛下。”
李世民让张阿难把奏文以此传递给众人。
而后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心中跳动,眉头微皱。
太卜令郭正他知道,算是魏王党人。
解梦的事情,原本不算什么,房玄龄也没有往心里去,可这郭正却挑起祭祀之事。
稍加思索便能明白,郭正哪有这个胆子,分明是有人在行挑唆之事。
不难猜想,魏王无疑。
房玄龄心下叹息,他入宫面圣之事,故意没有告知魏王,就是担心魏王擅作主张,挑衅太子,从而引发不可预知之后果。
这等事情,大概不是魏王能想出来的,必然是魏王麾下献策。
看穿了太子夜出长安可能之事,以此试探离间。
在房玄龄思索之际,长孙无忌已然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次征高丽,当行祭祀之礼。”
“太子有梦,此绝非寻常之事。”
“《论语》有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乃表吾等敬畏之心,不可轻忽。”
“昔日武王伐纣,出师前亦行祭祀之礼,以显其替天行道之决心,最终得八百诸侯响应,成就大业。”
“今太子之梦或为上天之示警,吾大唐欲征高丽,当效古人,以祭祀安民心、聚士气,且可借此回应上天之意。”
“且《礼记》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乃礼之重,此次征战高丽,关乎国家安危,行祭祀之礼,可祈求天地、祖先庇佑,助我大唐将士旗开得胜。”
听到长孙无忌这番话,李世民微微点头,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房玄龄一整个无语。
他知道长孙无忌这是为保太子声势,然而却不知消息,属实是好心办了坏事。
如果祭祀典成,则陛下必召太子回宫参加祭祀,而今太子心生忌惮,又如何愿回宫,如何敢回宫。
当下辩驳道:“臣不敢苟同。”
“征高丽之事,乃为国家安定,边境安宁而战,当以军事实力与谋略取胜。祭祀之事,虽古已有之,然于今之局势,或非必要。”
“昔日秦之嬴政,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国,靠的是商鞅变法后的强大国力与秦军之勇猛,并非祭祀之功。”
“如今大军已行数月,再行祭祀,岂非是亡羊补牢。”
李世民听完后微微颔首,房玄龄的话,也有道理可言。
都已经发兵了,再来祭祀,似有不妥。
魏征瞧了一眼房玄龄。
私交归私交,公事归公事。
朝无明党,却有太子魏王两方暗党相争。
他魏征是太子少师,自是站的太子党。
于是开口辩驳道:“房公此言差矣。”
“祭祀并非单纯为求神灵庇佑,更是一种凝聚人心、彰显国家威严之举措。”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出征乃大事,行祭祀可表陛下之慎重,亦能使将士与百姓知陛下追念先人与敬畏天地之心,如此则上下一心,士气大振。”
“且太子之梦,不可不察,或为上天对吾大唐之启示。当以祭祀回应,以显吾大唐对天地神明之敬畏。”
房玄龄心累,今攻守易形也。
尚且不知局势的情况下,成了他在保太子,众人激太子。
只得是回应道:“武王伐纣乃是上古之事,时势不同。”
“如今大唐国力强盛,陛下圣明,将士用命,何须依赖祭祀来鼓舞士气?”
“且半开祭祀,是落了大唐威风,涨他高丽气势,于诸多将士看来,难不成是我大唐怕了他高丽,以至于认为朝廷心忧战果,才行祭祀之事也?”
“至于太子之梦,或只是偶然,不可过度解读。”
这边话音刚落。
褚遂良又站了出来:“子之所慎:齐、战、疾。战与祭祀皆为大事,不可不审慎对待。可依古制,从简而行。”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祭祀之礼,重在诚心,不必过于奢华,如此既能达祭祀之目的,又可避免劳民伤财,更能应太子之梦。”
好一出三英战吕布。
房玄龄不是诸葛亮,搞不出那套舌战群儒。
纵有双拳,怎能敌四手。
苦心想要维持局面,奈何人人皆在局中,不明所以。
可这等事情,又哪能拿出来讲,唯有心无力。
眼下局势逐渐明朗,在李世民看来,除房玄龄反对外。
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尽皆赞成。
于是一锤定音:“祭祀之事,关乎国之运、民之心,虽大军已发,然太子之梦不可不察。”
“便依古制,从简而行祭祀大典,以安民心、显敬祖、保国昌。”
“房卿所虑亦有其理,然权衡之下,当以大局为重。此次祭祀,当速办,不可拖延,以免军心民心动摇。”
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神色严肃:“诸卿当齐心协力,确保祭祀顺利进行,为征高丽之战增添威势,佑我大唐将士凯旋而归。”
众人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到了这份上,房玄龄已经是无法反对了。
散会后。
房玄龄只感觉心中发苦。
想要斥责魏王一番,可又不能如实相告。
这若让魏王知晓了个中缘由,定然以为机会,借此发动对太子的攻势。在魏王的眼中,自然是觉得太子不可能比过陛下。
若太子造反,则陛下定废太子,夺嫡可成。
社稷动荡之事,又如何比得过皇位争夺。
公廨中,房玄龄难得没有处置政务。
而是在思索怎么破局。
陛下不知情况,以祭祀为太子着想。
然太子又不知情,这等关头,突行祭祀之道,心中定会心疑,将长安看作龙潭虎穴。
太子心性警惕,必不会返宫,借故推辞。
如此一来,陛下又会生疑。
太子手握重兵,缘何不愿参加祭祀,难不成有所图谋?
这般下来,局势凌乱,猜忌但起,内斗在即。
摆在房玄龄面前的有两条。
首先是安抚太子。
只得是想尽办法,使太子归宫,参加祭祀。
如此虽有惊险,但无恶果。
另一条,则是废太子。
干脆是一不做二不休,顺着形势,早作筹谋,逼反太子。
房玄龄陷入沉思,指尖轻轻敲击在案几上。
逼反太子,须先保魏王及其军队。
然此刻动手布置,难以逃开太子眼线。
太子此刻,必然紧盯长安军队,但有调动,则直接起势,掠夺魏王军营。
如今天气炎热,魏王军中尚无防备,操练不穿甲,怎能敌五千重骑。
怕是一波冲锋下去,就全然崩溃。
军备辎重,全归太子所有。
长安这边,匆忙调动兵马,又如何去行围堵之事。
思索半晌,房玄龄也没能想出个万全之策来。
太子如今势成,想要截断,何其困难。
思虑再三,房玄龄面上阴晴变化,最后放弃了直接逼反太子的想法,还是走安抚太子的路子。
李世民这边,在确定好后,很快就下了诏敕传告。
定三日后,行宗庙祭祀。
李世民随即安排人,发一封文书至于城外太子军营。
也没其他什么想法。
这祭祀完全是由太子之梦而起,太子自然是要参与祭祀的。
天使快马加鞭,于日落黄昏之际,把文书送到了太子军营。
李承乾拿到文书打开一看,面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
只见文书上写道:
赫赫大唐,威加四海。今征高丽,太子有梦,兆示非凡。
行祭祀大典,乃上天垂训、祖宗示警。
忆武王伐纣,祭祀显决心而建伟业。吾大唐承天运、继圣德,今战高丽,将士用命。
愿天地神明鉴吾诚心,赐大唐胜利,保将士平安,佑百姓康宁,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伏惟尚飨!
李承乾没想到,自己随口找了个借口,以做梦为由,开启夏城门。
结果一拳出去,便又受了一击重拳回来。
二凤这一招,当真是无懈可击。
使他陷入两难。
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有心直接造反,可又举棋不定。
于是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叫苏定方,李德謇,贺兰楚石三人商讨。
大帐内,李承乾把文书让三人传看。
而后道:“父皇欲行祭祀大典,孤恐其中有诈,怕是要诓我回城。诸位以为当如何应对?”
苏定方态度坚定,道:“此事确有蹊跷,陛下此时以太子梦由举行祭祀,时机微妙,不得不防。”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殿下如今处境微妙,切不可轻举妄动。”
“想当年,吴王夫差兴兵伐齐,越王勾践趁机起兵,最终导致吴国灭亡。今殿下若贸然回城,恐陷入危局,重蹈吴王夫差之覆辙。”
“陛下举行祭祀,或为引殿下回城之计,一旦殿下中计,后果不堪设想。”
苏定方是坚定的主战派,在他看来,造反似已成定局,不若是放手大干一场,生死由天,胜负由命。
房玄龄定然已是密告太子谋反,陛下诸多举措,不过是为了解除太子兵权,行软禁之事后,再行查探谋反之事。
然苏定方现在已经知晓,太子准备谋反多年,如此定然有诸多把柄留下。
又怎么能够经得起审查。
一旦谋反败露,他们这些人,砍头流放,哪能落得什么好处。
相比之下,化被动为主动,占据洛阳,半分天下,哪怕是输,那也是要经过一场畅快淋漓的大战。
苏定方不想憋屈而死,哪怕是死,也是要轰轰烈烈的死在战场上。
李德謇也附和道:“殿下,苏将军所言在理,我等不可轻易中计。”
“想那楚汉相争之时,项羽轻信刘邦之约,前往垓下,最终陷入十面埋伏,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殿下切不可重蹈项羽之覆辙。”
李德謇也是心思果决之人,到了这份上,距离造反,也就半步之遥了。
相比之下,贺兰楚石就有些担忧了。
他是听着陛下的威名长大的,太子虽有五千重骑,然这大唐天下,谁不知陛下的本事。
偌大个大唐,几乎都是陛下打下来的。
当年隋末乱世,李家并不占优,却能最后定鼎天下,开创大唐。
陛下就要占了七分功劳。
且陛下可是从万军丛中杀出来的皇帝,手下名将云集,太子仅凭五千骑兵,又如何能反败为胜。
雄踞洛阳之策虽好,然人心难测,洛阳原本就是曾经陛下根基之所,民心所向,太子真能彻底掌控洛阳吗。
思虑片刻,贺兰楚石道:“臣以为,殿下或许可考虑回城参加祭祀。”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殿下若因疑虑而不回城,恐在陛下与百姓心中落下不顾大局之名。”
“况且虽一直猜测房玄龄有上告之嫌,然如今未曾听闻任何异动,祭祀尚有三日,或可联络杜荷,李安俨,再探宫廷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