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犟
    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犟
    对育种而言,确定育种目标是第一要务,没有目标,一定是碰机遇或者一事无成。
    传统的育种,是通过表现型来选择、推测基因型。
    而分子育种就是从基因型入手,先选择基因型,再来鉴定是不是所选择的期望型。
    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都需要两个亲本。
    分子育种需要一个亲本和一个或多个目标基因,且必须互补,合起来具备育种目标性状的有利基因。
    双亲没有控制目标性状的有利基因,育种目标基本实现不了,也说明了亲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没有新的有利基因或者基因组合的利用,育种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
    划时代的矮秆水稻、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及玉米品种郑单958等,均已证明了优良亲本的重要性。
    甚至郭阳种子商店的定向育种也需要亲本的支撑,天玉1号,天椒1号等都继承了亲本的优良基因。
    此外,种子商店还有一项极其强大的能力,可以在植物基因的特定点位上进行精准定位,对植物基因进行修复、剔除和增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基因序列有点多,你可以用剪刀把它剪掉。
    如果组成dna的atcg有一个错了,你可以用一块橡皮把它擦掉,然后再用铅笔把正确的写上去,而铅笔和橡皮擦是不留在细胞里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郭阳有足够的自然能量挥霍,他可以通过种子商店创造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种子。
    抗病、种子品质、产量、营养含量、植物风味……
    有点类似于基因编辑技术,但偏偏效率又高得可怕。
    如今,嘉禾集团在环境修复领域快速发展壮大,盐碱地改良、沙漠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等。
    现涉及的面积就已达到了两百多万亩,治理效果也逐渐展现。
    自然能量的积累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而我国地域环境差异大,区域性的种子需求种类多。
    为了保险及利益最大化,郭阳肯定是会先从点到面的铺开,越重磅级的种子越后期推出。
    就好比他现在,培育了6个牧草品种,也只耗费了96点自然能量。
    加上新获取的,自然能量还余下731点。
    但在育种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郭阳是不会再培育新的种子了。
    植物基因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需要投入专门的高级科技人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资金。
    但这里大量的资金是针对高校而言。
    在2005年,建一个最基本的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至少需要30万元。
    可供3-5人从事分子育种实验。
    硬件配置稍好、规模稍大的实验室,也充其量不过50万左右。
    钱对嘉禾不是难点,难点在于人才的配备,以及基础技术研究的积累。
    比如农艺性状基因定位分离和转化,农作物遗传群体培育,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等。
    这些都是费时费心的工作。
    天禾种业现在也建立了育种实验室,但研发人员规模匹配不上现有的地位。
    蔬菜,玉米,小麦,牧草,大豆,单拎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而且要配合郭阳现有的育种速度的话,每个团队配备的人数少不了。
    郭阳略微琢磨了下。
    研究团队得10个以上,主要的玉米、牧草、蔬菜、大豆等团队的研发人数还不能少。
    先达到国内顶尖,天禾种业的研发人数占比得达到15%以上,这至少就是一两百号人。
    每个领域还都得有一领军人物,未来还的继续扩张。
    真是庞大的人才需求。
    从实验室出关后,郭阳就留在了集团总部,领着一帮人设计起了商业化育种平台。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量。
    郭阳决定整合集团现有的研发资源,投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成立天禾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生物技术、传统育种、中试评价三大平台,从资源创新到品种审定全过程,建立嘉禾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唯一麻烦的点在于人才的邀请,真正的育种人才十分难得。
    育种是一项很苦的工作,许多学育种的大学生怕吃苦改行做其他专业。
    从高校招聘的学生大都因为太苦,最后又选择了离开育种行业,并且有经验的育种人才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所。
    从科研院校挖人是件极其痛苦的事。
    业内有句话,做农业科研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犟’人,就如同茅厕边上的石头,又臭又硬。
    除了通过猎头选聘人才外,郭阳很多时候也得抽空去挖人。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嘉禾集团早就不是无名之辈。
    天椒1号助农增收,赤红1号撑起了国产高端蔬菜种子的一片天。
    天玉1号更是成为了今年种业市场的一匹黑马,推广速度前所未见。
    但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郭阳却接连碰壁。
    先是到海南岛,找到了鬓发染霜的程老,他的肤色、身材,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郭阳见到他的时候,程老还在地里加代繁育玉米,手臂上被茎叶割出一条条印痕。
    育种基地的环境也简陋,遮不了风,避不了雨,生活上看起来马马虎虎。
    但这位程老却一生醉心于玉米育种,面对一次次升迁、调回大城市的机会,丝毫不动心,甘愿扎根于农村。
    得知郭阳的来意时,程老只是称赞,“天玉1号是好品种,比郑单958强。”
    “把紧凑株型作为研究方向,依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群体获得高产,的确是很好的思路。”
    郭阳笑道:“程老,嘉禾现在成立了独立的育种公司,计划在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开展研究,需要你……”
    “打住,打住。”
    “老头子我不懂什么生物技术育种,只知道按紧凑株型的思路,现有的几个育种项目能出成果。”
    “走吧,我虽然对钱感兴趣,但更担心自己将来一事无成。”
    郭阳悠悠的说道,“伱老都选育了二三十个品种了。”
    程老眼睛一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现在和将来。”
    随后就钻进了玉米制种田里。
    郭阳大声说道:“好吧,嘉禾的育种平台会对外开放,到时欢迎你来做试验。”
    “那我老程到时一定来捧捧场子!”程老的声音远远传来。
    这个老毕登!
    其实郭阳邀请程老不是因为他育种有多厉害,都六十多岁了,再厉害能有多厉害。
    但其在育种研究上的管理能力却强悍的紧。
    其所在的研究所在程老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如今固定资产破千万,是全国县级研究所里面的尖子生!
    郭阳默默吐槽,只知道苦哈哈的带着笔和纸在田间地头做记录的老犟种。
    又过了些天,接连遭受拒绝的郭阳,又得到了一条新消息。
    登海种业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梁国在张掖指导玉米制种生产,郭阳又连忙驱车赶到张掖。
    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直接钻到了玉米大田里。
    梁国今年三十四岁,和郭阳年龄差距并不大。
    关于前沿的基因育种、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梁国也有所接触,两人也挺聊得来。
    郭阳感觉到了希望。
    但还没等他高兴呢,又走出来个头戴草帽,穿着普通的白衬衫,老旧的裤腰带,皮肤黝黑的汉子。
    汉子神色不善的盯着郭阳,“好呀,小子,挖人挖到我李灯海头上来了。”
    李灯海?
    郭阳看着眼前地道的农民,很难想象这是登海先锋种业的董事长。
    李登海神色不悦的说道:“我和小梁刚到张掖,郭总转头就来了,这是早有预谋啊!”
    尴尬的笑了笑。
    李灯海被誉为华夏玉米之父,不是高官,却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其培育的掖单13在1989年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
    虽然随后的研究没有产量上的突破,只在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良。
    近几年更是因为经营业绩不佳,和美利坚杜邦先锋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登海先锋。
    但李灯海从一个农民技术员起步,一没国家立项,二没科研经费,更没有成群结队的科研助手,
    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一间,其30年间却培育出了30多个玉米高产品种。
    这样的人无疑是值得尊重的。
    但郭阳可不会因此放弃,“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梁哥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
    李灯海也不愿意放弃亲手培养的干将,何况还是资敌,天玉1号的出现已经让登海种业很难受了。
    “登海才是国内玉米种业的老大,小梁你也清楚先玉335的潜力,绝对是国内最优良的玉米品种之一,何况还有先锋公司的技术支持。”
    听到李灯海摆出先玉335,郭阳顿时就不乐意了,你如果说登海系列我还可以给你留点面子。
    “呵,先玉335?能比得过天玉1号吗?”
    “而且嘉禾有更充足的资金,更好的实验环境,技术上在生物育种方向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就等着梁哥这样的人才来组织玉米基因育种。”
    李灯海立马反击,说出了他时常挂在嘴边激励研发团队的话。
    “多少箱的演算纸也算不出一个良种,条件再优越的实验室也代替不了酷暑严寒下、疾风暴雨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虔诚劳作,
    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
    郭阳仿佛看到了梁国的眼睛在发光,最终只能含泪离开。
    唉!
    理解不了这些人的脑回路。
    杂交育种虽然比传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要有效率,但想保持遗传后代的性状稳定性同样需要经历多代回交。
    其过程不仅耗时较长,且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但怎么办呢?
    这些老前辈只相信天道酬勤。
    只相信一年年的付出,一天天的实干,在风雨中抢时间,在烈日下抢效率。
    汗灌黄土育一苗,倾注心血,只为一苞。
    郭阳只想说,大佬,落伍了。
    现在世界的主流是生物育种技术,是分子标记,是染色体工程,是基因工程……
    在老一辈育种专家身上接连碰壁,郭阳也不得不调整了方向。
    干脆招一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得了,从新培养。
    只是费点心罢了。
    一批一批的换,大浪淘沙,总有金子能留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