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胡惟庸案不能牵连蓝玉,懿文太子的地位绝不可动
一日罪臣请胡丞相到家饮酒,引行相见。
之后又随同蓝都督前到胡丞相宅内探望,饮酒间丞相对蓝都督言说:“我和你所谋的事成时,这秀才也有大名分。”
这样的假口供也登上《逆臣录》,实在令人惊讶。
聪明绝顶的胡惟庸好像是发了昏,把这种灭家破族的勾当,轻易地宣泄给一个毫不相干的教书先生。
其实翰林们在编纂《逆臣录》时,选取蓝、胡勾联的口供也是逼不得已。
因为据这个案件的逻辑:蓝玉谋反的动机,就是因为自己加入“胡党”的内幕败露。
殊不知蓝玉入盟胡党,由一个坐馆先生出面证实,恰恰露出了破绽。
想到这里朱棡顿时明白,为什么纸条上会说“蓝玉有难”了。
自古以来谋逆都是十恶不赦的大案,只要是被卷入其中,便绝不可能有什么活路。
可问题是现在并不是洪武二十六年,常遇春、常清韵、朱雄英、朱标,这四位在历史上英年早逝的重要人物都活着。
再加上蓝玉还是个非常坚定的太子党,老朱完全没有理由对他下手啊!
然而朱棡想起在宴会上,朱元璋提起对“胡惟庸案”的后续处理,总觉得自己的老爹话里有话。
胡惟庸和一干主犯的人头,都已经砍下来了,这个案件还有什么收尾工作可言?
现在想来朱元璋恐怕已经决定,要借着“胡惟庸案”的这个机会,彻底扫清将权对君权的威胁了。
朱棡本以为自己提出了五军都督府的这个构想,可以打消朱元璋屠戮武将勋贵的想法。
如今看来历史惯性不是一般的强大,也难怪大哥要去山西巡察避嫌了。
在将王大年打发走之后,靠在浴桶边上的朱棡,开始思考如何劝说朱元璋。
毕竟蓝玉现在还没有任何爵位,在军中的地位也远不像历史上那么高。
最为主要的是,一旦蓝玉被卷入“胡惟庸案”,身为姐夫的常遇春肯定同样难辞其咎。
一旦失去常遇春的庇护,常茂难保不会重走老路
历史上在蓝玉击败纳哈出之后,纳哈出面见蓝玉商量投降的事宜。
对于大明来说,北征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无异于斩断了北元的臂膀。
然而酒酣正浓时,蓝玉竟脱下自己的衣服,强行让纳哈出穿上。
纳哈出接受不了蓝玉的“友情”执意推让,二人一来二去,竟弄得宴会极为尴尬。
当时纳哈出不断跟手下用“蒙语”交流,脸色逐渐凝重。
参加宴会的常茂麾下有位略懂“蒙语”的将军,竟误认为纳哈出想要逃跑。
常茂情急之下拔出宝剑,就要砍杀纳哈出。
常茂的举动将到手的“和平谈判”完全摧毁,因此冯胜对他恨之入骨。
在奏报给朱元璋的军情中,冯胜将常茂批评的一无是处。
常茂也不甘示弱,他跟随冯胜多年,掌握了对方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
于是常茂趁机向朱元璋揭发,一时之间翁婿二人成了整个大明的笑话。
1387年,朱元璋夺去了冯胜的兵权,削除了常茂的勋爵。
将他们二人召回应天府公开审理,然而不久后冯胜官复原职,常茂却被朱元璋外放广西龙州。
抵达龙州后,常茂仍旧不老实。
他不仅利用自身的名声,勾搭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并与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争权。
更匪夷所思的是,常茂竟纳黄氏的女儿为妾,公开与赵宗寿叫板。没过多久,赵宗寿就被逼得兵变谋反,与朝廷对抗。
赵宗寿谋反作乱的消息传至京城,朱元璋大为震怒
他万万想不到,常遇春的长子竟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
在“李善长”案爆发后,朱元璋下令将常茂召回京城。
在他看来常茂活着,自己已然寝食难安了。
作为李善长的徒弟,常茂自知此去有来无回。
于是在回返京城的路上,35岁的常茂竟然服毒自尽了。
常茂的死让朱元璋极为伤感,他虽怨恨常茂,但尚未到刀兵相见的程度。
看在常遇春的面子上,朱元璋亲命礼部前往广西,安葬常茂的遗骨。
然而令朱元璋震惊的是,礼部官员抵达龙州后,竟得知“常茂诈死”。
众所周知,“欺君之罪”是要满门抄斩的。
常茂的举动俨然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所为,他已经成了祸乱大明规章制度的“搅屎棍”。
朱元璋立刻派遣杨文、韩观前往龙州,探查常茂诈死的消息。
可是无论杨文、韩观怎么查,都没有发现常茂诈死的痕迹。
故而“常茂诈死”一说,被朱元璋视为无稽之谈。
事实上杨文、韩观并未找到常茂的尸体,他们只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上报给朱元璋。
至于常茂死没死,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也成了后世历史上的疑团。
如今常茂早已成为太原神机营的中流砥柱,然而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容易冲动的年轻人。
一旦蓝玉被卷入“胡惟庸案”,导致常遇春受到连累,恐怕常茂会失去理智。
朱棡之前构建的关于中南半岛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都需要由年轻的武将去实施。
最为重要的是,常家是朱标和常清韵最为倚重的勋贵势力。
如果大哥的核心势力都难以保全,势必会影响太子之位的稳固。
顾修齐和钟伯弦这两个家伙,一直都在谋划给朱棡“黄袍加身”。
倘若让他们俩找到了机会,晋王版的“靖难之役”,恐怕就要提前上演了。
朱棡一心只想在海外裂土封疆,从来都没有觊觎九五至尊的想法。
“洪武九年的血流得实在太多了,希望老头子可以适可而止。”
很快时间便到了第二天的朝会,虽然现在朱标已经改变了上朝的时间,但今天显然文武百官都没什么精神。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随着朱元璋身边近臣太监总管王景弘的这句话,等候多时的朱棡连忙站了出来。
“臣朱棡有本启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