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就怕这税加了,可朝廷的开支也多了。”
张学颜却是叹气道,丝毫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欢喜。
显然,通过近期查看户部这些年的收支,张学颜已经意识到点什么,只是不好宣之于口。
不过,魏广德却有些纳闷。
现在户部掌握的钞关收入,还有京畿附近牙行收入,每年也有几十万两银子。
若是推广至全国,牙行这边怕是能新增百万两银子也不奇怪,可是张学颜却已经对财政表现出一丝担忧之色。
于是,魏广德笑问道:“张尚书,还有什么好担忧的?不如说出来听听,我们也好帮你参详参详。”
“是啊,我虽不知户部情况,但若是真能重新制定牙行税制,户部每年收取的牙税怕是不会少。
张尚书,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户部应该就不会亏空了。”
江治这时候也开口说道。
“江大人,你们有所不知。
就算魏阁老每年都能看到户部财政的收支,可内情怕是也一时想不到。”
张学颜依旧有些忧虑的说道。
“张尚书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一人智穷,二人智短,三人智长,或许我们真能想到什么办法也未可知。”
魏广德依旧面带笑容问道。
张学颜看了眼魏广德,低头略微沉思后才说道:“魏阁老,去岁宫里突然要求追加灯会银钱,你以为是偶然否?”
听到这话,魏广德心里一惊,隐隐有一种猜测,只是还不能确定,于是笑问道:“难道不是?”
随即,他就看见张学颜轻轻摇头说道:‘我觉得应该不是。
其实,前两年,若不是年底突然冒出一些大笔支用,户部年底结账也是会维持勉强平衡的,断不会出现大的亏空。’
听到张学颜这么说,魏广德稍微回忆就想到了,去年是宫里多要了二十万两银子,导致财政出现实质上的亏空。
当然,账面把这笔开支压后到今年。
但实际上,还是用的去年的银子。
再往前两年,一年是兵部要的银子,说是俺答汗朝贡,朝廷赐下给俺答汗及其族人的赏赐。
再往前一年,就是张居正批的山西赈灾的银子。
是的,年底就是突然往山西拨运了一批银子赈济山西几府旱灾。
朝廷有能力,自然不能让之下百姓忍饥受冻。
“你是担忧,就算户部增加了牙行这一块税收,朝廷也会冒出其他方面的支出,最后把这笔银子给消耗了?”
魏广德小声说出自己心里的猜测。
“朝廷没银子,下面官府,甚至六部自然知道,克制开支,一些可用不可用采买,自然就断了,可上不可上项目,也绝了念头。
可是,一旦户部有了积银,他们就会巧立名目向朝廷奏禀,给开支出去。
魏阁老改元宝为通宝,为户部每年增收数十万两银子。
可随着此法推行之后,于民间极为便利,故而很轻易推广开。
可是,朝廷这两年各部索要银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仅下面各府县报灾增加了,还是宗室禄米的开支,各省都向户部请求拨付,言地方财政已空。
就连礼部,都已经在去岁提出大修国子监和两京贡院之事,请求拨银几十万两。
朝廷增收一两,下面就提出三两的请拨。
要真通过牙行增收牙税百万两,怕不是户部就要收到几百万两银子的公函。
之前魏阁老所说,户部向常盈库借支银子超过两月就要算利钱,户部是不敢要的。”
张学颜这会儿苦笑道。
张学颜的话传到魏广德耳朵里,无异于一声惊雷。
之前,他还真忽略了这个问题。
后世其实也差不多。
古代金融思想并未进入国内,甚至在清末时,才在洋人坚船利炮威逼下,清廷因为承担不起巨额赔款,不得不尝试从西方银行借钱支付。
但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借款赔款,还本金和利息,就是一道枷锁深深套在清廷头上。
之前魏广德还在考虑是不是引入“国债”的概念,在户部短期财政周转不开的情况下,通过短期借贷的方式缓解财政困局。
可是一听张学颜的话,魏广德忽然意识到,若是真把“贷款消费”这套金融骗局引入大明,怕是是祸非福。
有了朝廷借贷的银子,下面那些官员怕是还会按照本心,拼了命的往自己口袋里划拉银子,朝廷就算有金山银山也经不住折腾的。
换句话说就是,朝廷增收,其实未必是好事儿。
增收,若是按照之前的模式,其实就是朝廷在洗劫天下百姓的钱财。
但是这些钱财,依旧只会有固定数额会用到百姓头上,而增加的部份,不过是被官员中饱私囊。
是的,要说大明朝廷每年用在河工、水利上的开支不少,天下各府县受灾也是尽力赈济,但也只有这些银子,怕是会有部分落到百姓手里,其余的大部分还是被官员贪墨。
只不过历朝历代皆如此,魏广德早就看开了。
如果他还是小老百姓,自然对此极为不耻。
可当他已经改换门庭,成为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后,立场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悄无声息的转变。
所以,他已经能坦然面对着一切,心里丝毫没有波澜。
因为他深知,此弊端根本无从改变,除非天下的读书人真的都变成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
信仰这东西,恰恰就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自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后,中国人的信仰就崩塌了,读书人只知道为自己利益考虑,想着拼命往上挤,挤入权力巅峰。
过去,氏族门阀势力强大,大部分老百姓都只会为了五斗米折腰,氏族门阀则控制着权利。
但是从唐朝以后,随着黄巢起义,氏族门阀势力被一扫而空,于是天下就成了读书人的天下,而他们依旧沿用氏族门阀那样的方式在统治这个国家。
建立阶级壁垒,控制着知识的传播。虽然偶有幸运者,或者说天纵之才打破这层壁垒跻身权利阶层,但是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更像是统治阶级推出来的典型,目的就是更加顺利的控制百姓。
只要你有天赋,就能出头。
受穷,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本事。
实际上,他们早就信仰崩塌了,他们只热衷于眼前,不顾及国家、民族大义。
只不过,这种信仰崩塌被传统文化有效的遮掩起来,这也是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把儒学奉为经典,孜孜不倦传承“礼义廉耻”的原因。
那不过就是利益集团的遮羞布而已。
而真正能做的人太少,或许也只有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才会真正克制着本心。
当然,数百年后,倒是曾经有人做到过,那时候的人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信仰。
只是,这样的环境也只存在了数十年而已。
魏广德意识到,以前他想简单了,以为给大明带来一大波财富,或许就能改变历史,为汉人逆天改命。
但现在听到张学颜的话,魏广德忽然意识到,真正想要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最直接的办法开始开智。
西方真正爆发,其实正是西方把普及式教育纳入国策以后才开始的。
那时候,西方大部分平民也能得到基本的教育,这让他们开智,不仅是以技术工人身份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更是让掌握权力的人,不能再肆意驱使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而过往的经历,也让这些人进入权利阶层后,不似现在大明的读书人般,只知道纵情享乐,闯过独木桥后很快就被身边同僚同化。
因为他们的根子就不干净。
只有打通平民进入官府的通道,好像后世叫做“打破阶级固化”,才能让吏治环境稍微得到改善。
虽然这些平民一部分人难免也会被污染,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会坚守本心。
或是因为权力不够,或是因为良知未泯。
反正,魏广德此时已经把科举制度视作洪水猛兽,虽然他也是科举的受益者,但科举制度是真正锁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枷锁。
“牙行的事,户部可先斟酌再议,工部这笔银子,先借用常盈库的银子,利钱之事暂时搁置。”
魏广德觉得头疼,他得好好琢磨琢磨。
因为,他想到一个事儿,之前张居正想要整顿学风,提醒各省提学严禁书院一事。
说到书院,魏广德就想到后世学校,无数莘莘学子都是从这里“启蒙”,成长,成为国之栋梁。
若是想要开办后世学校那样的机构,最终其实还是归入提学管理,是否可以再这次张居正的改革中尝试开办后世的学校,把教育惠及平民,不再让知识被士林把控?
江治从魏广德沉默中意识到这位应该想到其他东西,所以不便打搅,干脆就起身告辞,反正工部的事儿已经解决,户部会想法子凑银子。
至于魏广德想到的事儿,之后自然会找他们私下里商议。
而张学颜虽然不明就里,但也察言观色知道该跟着离开了。
反正,户部的麻烦也勉强算是解决了,还是先用常盈库的银子。
至于牙税,自己回去再琢磨琢磨,务必考虑完善了再和张居正那边沟通就是了。
他现在也觉得,在魏广德面前提及此事有些唐突,虽然此事最早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广德。
等人离开后,魏广德没有回去处理公务,而是坐在那里思考着如何利用改革提学,把后世的学校办起来。
此时大明其实有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提学管理下,由各府县建立的县学、府学。
只不过这些学院,都只录取科举通过府试和院试的学生,还得是其中佼佼者,才能顺利入读官学。
其他人,只能在私塾读书。
私塾读书,光是束脩就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的。
许多少有家资的人家,也不过是想把孩子送到那里能识文断字,学点算术,没有天赋就尽快找份工作,不会继续攻读学问。
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不是读书的料,就不浪费家资。
这也决定了,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家里有薄财家庭的专利,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是没有半点指望的,绝大部分孩童依旧被挡在学堂之外。
魏广德想要做的,就是是否能够把这些孩童聚集到学校里,实行大明版的义务教育?
如果官府把夫子集中起来办学校,像后世那样一年两期,每期收少许铜钱,或许就会有更多人家把家中子弟送入学校读书识字,进而开智明理。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中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也是融入血脉里的。
如果能够只出很少的铜钱就让自己孩子读书,大部分国人都是会愿意的,只要他们承担得起。
后世,教育开支已经成为社会各家各户重要支出之一。
如此耗费财力,但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是官府的事儿,如何办学的问题。
各地的秀才不能为官,倒是给他们个八九品的官身,让他们出任学校的老师。
他们在家里办私塾,其实还不是为了赚银子。
官府委派他们,发给俸禄,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应该不会拒绝,师资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校舍,这年头还真不难办。
府县周围找块官地盖房不是难事儿,一应支用若是让地方拨付,怕是问题多多,就有提学监督,户部或者礼部提供相应费用。
至于朝廷这笔钱财怎么来,魏广德也想好了,张学颜不是说朝廷新增税银各部衙门都要打主意吗?
劳资现在就安排上,牙税这笔银子,大部分用在建校舍和老师的俸禄上,绝了他们的心思。
让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有天赋者不会被埋没。
最重要的还是扩大“士林”的规模,让一些别有用心者不能轻易煽动读书人。
现阶段想把后世的专业建立起来那是痴人说梦,不过就是能在四书五经外建立算术等寥寥学科而已。
让圣学传播更广,那帮老学究应该不会反对吧?
打出继往圣绝学,其实起自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都在拼命传播自己的思想,一是对本就读书之人,吸引他们加入自己学派,二就是建学,帮助更多人学习,成为读书人,拥护他们的思想。
只不过,随着独尊儒学以后,这样的传播更多是象征,而不是真正被重视。
官员教化之功,变成了看你治理地方出了几个进士、举人,而不是让多少孩童读书。
该有些变化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