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数控机床初始(求订阅)
“这是什么东西?”这天杨宁正在处理各研究所送上来的资料。
当他拿起一份资料看的时候,发现资料上是一台奇形怪状的机床以及这台机床的参数和结构图。
杨宁拿起装资料的文件袋看了一眼,原来送来这份资料的是自己的母校五道口技术学校。
杨宁这才想起,之前去学校讲课的时候,他专门提到了数据机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而这份资料,就是学校组织人手了将近一年时间设计出来的数控机床。
好吧,就当他是数控机床,但是这份设计图,怎么看这么怪,杨宁经过计算后发现,这份设计图虽然看上去很合理,但是其实它一点也不合理。
机车直接用我们仿制的汉斯二战时期的机床改造,这比原来历史上几年后研制出来的x53k1使用的仿老大哥的机床好了一点,但是伺服控制系统安排的一点也不合理。
看着无比庞大的控制室和复杂错乱的线路,杨宁苦笑着摇了摇头。
“自己还是有点急了!这台数控机床要是生产出来,性能恐怕连历史上的x53k1都不如。”
杨宁大体对这台机床的数据和结构大体了一下,这台机床开倒是能开起来,但是看起来后绝对到处都是问题,很容易出现控制紊乱的情况。
其实这也不怪这些师生设计成这样,历史上两年后我们研制x53k1的时候,虽然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但好歹有几张仅供参考的资料和示意图能够借鉴。
但现在才刚刚进入56年,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还要明年才能够投入市场,这台机床的设计全靠师生自己的知识和想象一步步摸索,能够运转起来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杨宁把这份资料放在一边,先处理其他资料。
数控机床的研制,杨宁决定自己参与进去。
他这世之所以选择学习机械专业,就是不想让我们走上历史的老路。
历史上,我们是亚洲第一个研发出数控机床的,但偏偏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就连现在还处于战后恢复的脚盆鸡,后来都能成为高精尖设备生产的强国,没道理我们不行啊!
下班,后杨宁先回家吃了个晚饭,给胡映红说了一声,然后夹起图纸来到了五道口技术学校的教师公寓。
“师母,董教授在吗?”他直接来到董教授的住所,敲了敲门。
“杨宁,你怎么来了,吃过饭了吗?”
董教授的妻子开门看到杨宁后,热情的把他请进屋里。
杨宁进屋后发现董教授此时正坐在沙发上,拿着一份报纸正在看着。
听到是杨宁后,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继续看起了手里报纸。
“吃过了,谢谢师母!”接过师母递过来的茶,杨宁坐在董教授前面的沙发上,笑着说道:“董教授,一段时间不见,你们可是干了好大一件事啊?”
董教授白了一眼杨宁后,目光扫向他放在桌上的图纸,放下手里的报纸没好气的说道:“你来这不是专门寻我这个老头子开心的吧?这份设计算完了?怎么样?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董教授作为五道口技术学校机械学院的教授,自然也参与了这台数控机床的设计,所以看到图纸后,就直接来了个三连问。
杨宁看着比起他刚毕业时苍老了很多的董教授,不忍心打击他,只能委婉的说道:“有很多设计都是很有创新意义的,比如伺服控制系统这方面,在国内属于首创……”“别说这些没用的,你就直接说这台机器的设计行不行的通?”
董教授瞪了杨宁一眼,你这说的不是废话吗,这就是我们设计的第一台机床,稍微和传统机床有点不同就都是国内首创。
但是从杨宁的神情中,董教授看出了这份设计有问题。
对于杨宁的计算能力他毫不怀疑,更何况机械可是杨宁的本命专业,而且杨宁的专业基础也格外扎实。
数控机床的设计稍微有一点问题,都逃不过杨宁的眼睛。
“嗯,使用这份图纸上的设计,造出来的机床还有一些问题。”杨宁老实的回答道。
“哪里出问题了?我之后还算过,机床设备方面应该没问题吧?”
“这方面没多大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和线路布局上面。”
“没多大问题就是还有问题了,说出来我听听。”董教授见杨宁这么说,不服气的说道。
“嗯,大体上没啥问题,但是在机床设计上,你们是不是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电磁干扰因素,毕竟机床的工作环境”
看着这个不服气的小老头,杨宁干脆直接点出了机械方面的问题。
“还有,液压系统的密封系统数据也不对,当动力元件达到一定的功率后,这个液压系统会出现漏油的情况,这样执行元件的功率根本就达不到设计要求。”
“嘶!”董教授听到杨宁的话后,赶紧拿起设计图看了起来,随即他忍不住吸了口凉气。
“还真是,传统机床不需要考虑这些,毕竟它们主要靠工人的手艺水平。”
“我这是还在按照传统机床计算的啊!”
“你在这等下,先别走,我去喊人!”说完董教授放下图纸,急忙跑了出去。
杨宁无语的看着董教授急匆匆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去叫人找场子呢。
“都到这个点了,你还去干什么?”
“你慢点~”
师母此时端着一碟水果走了出来,看到董教授急匆匆跑了出去,急得大声喊道。
“这老头子!”看到董教授已经跑的没影了,师母对着门口笑骂了一句,然后对坐在一旁的杨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不一会,董教授带着三个人急匆匆的回来了。
其中一人杨宁也认识,就是他在读书时机械学院的院长,另外两人,经过董教授的介绍后,杨宁得知,这两人都是电机系的教授,其中那名三十多岁的女子,更是后来被称为我们“计算机之母”的夏教授。
等会去火车站,今天就两章,剩下的一章等等,晚上八点之前吧,见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