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1章 飞机发动机的研究资料,这是啥玩意?
    第161章 飞机发动机的研究资料,这是啥玩意?
    因为出差了一个多月,杨宁第一天上班,田建明他们就带着厚厚一叠资料给他送了过来。
    “你可算回来了,要是再不回来,钱院长他们恐怕就要亲自到沪市把你请回来了?”
    田建明放下资料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对杨宁说道。
    杨宁看了他一眼,疑惑的问道:“出什么事了?我记得我去沪市的事钱院长也是知道的,当初还是他给吴老拉的线呢!”
    田建明吹了吹茶缸里的茶叶,美美的喝了一口,这才说道:“这种事我哪知道,我就是个跑腿的,不过这几天每次我去那边取资料,钱院长都要问你回来了没有。”
    “那他就没让你带话,让我回来了立马过去一趟?”
    “这倒没有。”田建明盖上茶缸的盖子,站起来说道,边说边往外走去。
    “既然没让我马上过去,那就没什么要紧的事,先不急,等我先把这些资料处理完,再去那边看看。”杨宁听到没让他马上过去,也就不急了。
    不过看着田建明端着茶缸离开,杨宁严重怀疑他刚才主要就是想蹭自己茶,钱院长什么的都是顺带的。
    这一个多月积攒的的数据资料还真不少,各领域的研究似乎都有涉及。
    “看样子接下来一段时间有的忙了!”
    杨宁感概了一句,然后就埋头处理起了这段时间积攒的数据资料……
    随着杨宁处理完一份份资料,他也从这些资料里看出了我们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除了计算机,导弹,原子弹三大顶梁柱外,因为56式坦克(也就是原来的老59)提前成功下线,我们已经开始在这款坦克的基础上,打算自主研究我们的下一代坦克。
    “魔改老59……哦不,现在应该是魔改56就要上线了吗?”
    从各研究单位送来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设计的这款坦克,其实就是在现有这款坦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之前从汉斯那里得到的大马力柴油发动机技术,在改进了发动机的同时,还增加了三防设备和红外线夜视仪。
    主炮也由原来的100毫米膛线炮换成了滑膛炮。
    可能是第一次魔改,所以这次改动的地方也不多。
    除了些用于改进坦克的技术研究,杨宁还发现我们已经开始自己研发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了。
    而且航空发动机并没有严格照搬老大哥现成的技术,而是在他们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试探性的进行一些改良设计。
    虽然经过这些修改后,发动机的性能会怎么样,但好歹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要知道我们知道现在,除了初教五螺旋桨飞机的发动机能够自己制造外,其他的所有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全都要靠从老大哥那里进口。
    原来历史上,也是今年,我们才研制出了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涡喷五。
    然而此时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因为这个时期我们的工业技术和材料领域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钛合金的成功和数控机床的出现,原本几个月后就能制造出我们第一台发动机的东北某飞机场,竟然然不屑于仿制老大哥vk-1,这种发动机虽然也是喷气发动机,但是装备他的米格十七连超音速都做不到,那还要他何用。
    我们不说研制老大哥最新的用在米格21上,可以让这款飞机进行双二飞行的p-13涡轮喷气发动机,好歹也得造出米格19上用的am-9b吧,至少得让我们得明年就能首飞的歼六的发动机能够实现自产。
    那歼五呢?好吧,就算五爷也才刚上天没多长时间,但是连超音速飞行都做不到的五爷,在六爷即将研制成功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牛夫人。
    上面也打算把五爷当成一个过渡品,没打算生产多少。
    只是想在生产过程中培养我们自己的这方面的人才,并用它让我们的空军学习适应一下喷气机的驾驶。
    等六爷上天了,到时候再让它带带六爷,把六爷带出来后,五爷就该退休养老了。
    毕竟老大哥的双二战机都已经上天了,我们总不能还用慢腾腾的五爷护卫我们的领空安全吧。
    杨宁看着这份资料,立马算了起来,要是这款发动机能够研制成功,那我们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就只差一代了,以现在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加上有着杨宁的辅助,追这一代的差距不难。
    可是杨宁越算这越不对劲,这款发动机我们也采用的是主流的轴流式设计。
    毕竟相比离心式,轴流式设计具有横截面小,压缩比高的优点。
    但是经过结构和功率计算后计算后,杨宁发现这款发动机的推力已经达到了48.6千牛,加力推力也达到了60千牛。
    或许这么说大家还没印象,但是和老大哥刚上天的米格21的发动机比一下就知道了。
    老大哥米格21用的p13发动机,最大推力为50.01千牛,加力推力64.72千牛。
    这么一比较是不是就很明显了,我们设计的这款发动机,已经不比老大哥米格21上用的发动机差多少了。
    而且我们这款发动机计划是给六爷准备的,而六爷仅仅是一款超音速飞机,而米格21可是双二战机。
    “这就很离谱了!”
    杨宁还怕自己算错了,又算了一遍图纸上上的技术参数,这才确定东北飞机制造厂,确实搞出来这么个鬼东西。
    不过设计出来就不一定造的出来,杨宁计算后发现,想要达到图纸上的设计参数,我们的耐高温材料就是个大问题,但在这个基础上稍微改一下,给六爷用绰绰有余了。
    当然这只是在我们现有技术上的妥协,也不是说这款发动机就没用了。
    等到我们需要研制双二战机的时候,这款发动机的设计完全可以拿出来直接用,只要把材料问题解决就行。
    要知道历史上我们双二战机七爷的研究,可是经历了很多坎坷的。
    光是技术和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就了快一个亿,就这还不算那时候已经和我们关系破裂的老大哥强卖我们米格21的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