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子房还能有谁?】
【这你就猜错了,子房被点成探花了。】
【啊?为什么?就因为他长得好看?】
【不,因为状元是孔鲋,榜眼是叔孙通,这就全是儒家的,就子房不是。我感觉他俩名次在前面,政治因素比较多,尤其孔鲋,是孔子的后人。】
【这两个啥时候冒出来的?】
【叔孙通一直在啊,他历史上还跟过胡亥呢,多亏及时跑路,不然就要死了,整个一墙头草。】
韩信急忙谦让:“殿下太客气了,臣担当不起……”
“所以先生觉得我应该去参加文学馆吗?”扶苏只是带着笑意问。
“……”韩信偷偷觑着李世民的神色,见他毫无异色,甚至仿佛很乐意的样子,也就放下心来,小心翼翼道,“臣以为,是当去的。”
“为什么?”扶苏问。
“臣这几日虽在宫中养伤,却也听说为了这次文举,很多饱学之士都赶赴了咸阳城。自从当年始皇焚书,除了法家外,百家似乎都销声匿迹,连墨家都分裂出去,离开了不少人。这还是大秦统一以来,前所未有之盛况。这种时候,身为太子的你,怎么不参与进去呢?”韩信分析给他听。
“先生此言有理,多谢先生指点。”扶苏信服地点点头,竟然微微躬身作揖,作学生礼。
韩信涨红了脸,不知如何是好。“不、不敢当……”
“习惯就好。”李世民给扶苏也塞了个橘子,兴致勃勃道,“太子虽然年幼,却心思仁善;韩信你初出茅庐,正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互为助力。把他交给你,我很放心;把你交给他,我也很放心。”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这辈子真幸运啊韩信。】
韩信不由动容,感念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李世民把扶苏交给韩信带,顺手写了诏书,封韩信为太子少师,文学馆博士,和叔孙通的官职差不多。
文学馆,是为了这帮汇集在咸阳的百家文士建造的,而弹幕提到的太学,他也会建的,只是需要时间。
参加文举的人出乎意料的多,孔鲋和叔孙通都带着不少儒生,据邓陵说,甚至有阴阳家、农家等等都悄咪咪来了。
李世民都觉得很稀奇,这些人平常跟不存在似的,一开个科举,全冒泡了。
文举殿试那天,他见张良用的是左手,故作不经意地走过他身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了治愈术。
张良自然不会被这动静惊动,不动声色地写完了一句话,才换了只手继续写。
这人真有意思,无论心里多少弯弯绕绕,表面上都若无其事。
李世民也没有想到,张良才得了第三。倒不是他故意压张良名次,只是殿试的题目是“论礼”,对儒家的诸位来说,有天然的优势。
而正巧,这次考试来了太多儒家的。
这时候的儒家和李世民了解的儒家,还不太一样,他本来以为需要改动很多,谁知道儒家内部就已经分化出不同理念了。
孔鲋主张孔子的“有教无类”“为政以德”,在章台宫侃侃而谈,有其祖之风。
当时李世民还特意问道:“先生怎么不提‘恢复周礼’的事情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都是向前流动的,何况于人呢?先祖生于乱世,亲见礼乐崩坏,战争频频,百姓颠沛,是以想恢复周礼,想天下大治,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亲亲尊尊……如今天下既定,君仁民善,那么是‘周礼’还是‘秦礼’,又有什么要紧呢?”
孔鲋慈眉善目,年纪既长,气度温和,他一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不忍心打断,也无法辩驳。
就冲着这段话,李世民就愿意将他点为状元。
【孔鲋是不是就是李斯奉命焚百家书时,鲁壁藏书那个?】
【对,藏了《论语》和《尚书》。】
【始皇曾经征召过他,但他不愿出仕,隐居嵩山了,我还以为他能隐居到死呢,没想到这会儿跳出来了。】
【历史上死的可惨了,投靠陈胜去了,结果提的建议得不到采纳,死在秦军手里了。你说你一个文人,跟秦军死磕什么?】
【这年代的孔夫子后代,儒家门生,可是山东大汉,满身腱子肉,个个带兵器,可不是大怂那帮货色。】
叔孙通更不必说了,这人虽有些功利,但功利有功利的好处,孔鲋的主张一说完,他就根据李世民满意的反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按照儒家的礼仪规范制定了详细的朝会仪式,包括官员的站位、朝会的流程、各种祭祀宴会的行为规范,力求使朝堂之上秩序井然,皇帝的威严得以彰显。
其实李世民觉得大秦的朝堂已经够有秩序了,但上次项羽那事一出,这次可能是为了专门提醒他,冯劫和魏征轮流表示赞同。
李世民:“……”
行吧。
不过叔孙通之所以能得第二,主要是因为他还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大书特书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轻易废立,极力提议早日册封太子。
李世民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当时弹幕笑得死去活来,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哈哈哈叔孙通以为是在拍马屁,其实拍马腿上了!】
【毕竟他以为扶苏就是嫡长子,那迎合一下大秦皇帝就是政治正确。】
【好搞笑啊,让我想起瓜六对皇后说她不乐意跟家里庶出的妹妹一起玩。什么叫贴脸开大,这就叫贴脸开大。】
【无所谓,历朝历代太宗皇帝,几乎都不是嫡长子。】
【朱老四棣:我继位的时候哥哥们都死完了,怎么不算嫡长呢?】
【你要这样算的话,二凤不仅嫡长(哥哥死了),还是太子,非常符合叔孙通的理念。】
【#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就问还有谁#】
总之,丝毫不觉得哪里不对的叔孙通,在殿试说得眉飞色舞,很明显就是冲着皇帝和太子去的。
李世民听得浑身难受,但为了扶苏,也挤出笑容,表示赞同。正好借这个机会,把扶苏的太子之位定死了,昭告天下。
叔孙通的榜眼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张良,他主张休养生息,减少赋税,减轻刑罚,广纳贤才,睦邻友好。——尤其是这睦邻友好,他提到了和亲和通商两个方法。
和亲这件事,李世民还在考虑,就以跑题为由,点了个探花。
张良没有一点意见,好像对这个结果挺满意的。
李世民有理由怀疑,他是故意写跑题的。
殿试散去之后,他顺手把张良留了一下。
“你跟孔鲋他们两个,以后还有韩信,都在太子府挂个职,平常去文学馆编纂书籍,给太子他们上上课。如何?”李世民温声道。
“他们?要上课的,除了太子,还有谁?”张良问。
“还有公子和公主们。”李世民笑道。
“公主也一起吗?”张良微微吃惊。
“一起。你刚刚不还说,要与其他国家联姻吗?按目前的局势来看,如果有需要,不是匈奴就是东胡,不是羌国就是百越,那么遥远的地方,公主们要想在那里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还要能掌权当政,那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否则自身都难保,又谈何联姻联盟呢?”
【我本来还想大秦这实力,和什么亲啊。要是这么说的话,那跟文成公主入藏差不多了,是政治联姻。】
【享受公主的荣华富贵,那承担公主的责任,也是理所应当的。】
【我对和亲观感很复杂。那首诗怎么说来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1]人大明从来不和亲,不纳贡,不也挺好的吗?】
【瓦剌留学生都站在草原望北京了,还挺好的呢,好在哪?】
【二凤也纳过贡,送了大量金银财宝给突厥,还签了渭水之盟,但那是因为刚继位,一切都不稳定,只能先稳住边关,后来三年就把东突厥灭了,生擒了颉利可汗。你能说他纳贡这事算耻辱吗?与之相比,大怂打赢了还纳贡,就不大光彩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诗也得看诗人生活的年代。戎昱写这诗的时候,经历过安史之乱。香积寺之战还记得吧?当年为了向回鹘求助,让他们抢劫洛阳,百姓房屋被洗劫一空,甚至只能以纸为衣。很多人躲到佛塔,又被放火烧塔,死伤惨重。在那种惨状过后,还派公主去回鹘和亲。这样的和亲,怎么能不让人感觉屈辱呢?】
【如果和亲能带来国家利益,边疆和平的话,那我赞同。怎么,一个公主的幸福,比前线几十万将士的命还重要吗?】
张良沉吟着点头:“陛下所言极是。那臣上课的时候,会多讲述一些周边国家的环境和局势的。”
“好极了。”李世民大为赞赏,“孔鲋那一套仁政理论,对内没问题,对外肯定是不行的。我会给你和韩信多安排些课,还有灌婴和郦食其,趁他们还没有出发,能上几节上几节。”
“陛下对公子真是煞费苦心。”张良感叹道。
“这不是应该的吗?”李世民笑了,“继承人多重要啊,这次科举所有有用的人才,我都是为他准备的。”
【承乾:柠檬树上柠檬果,柠檬树下只有我。】
【不知道老祖宗看到了什么感想?】
“诶,你什么感想?”李世民后来悄咪咪地问嬴政。
“你希望我有什么感想?”嬴政不咸不淡地回答。
“什么叫我希望?”
“你不就希望别人夸?”嬴政撇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