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6章
    好像这还是一干孩子里最出色的那个,他怎么想都觉得大秦之后的继承人不行啊。
    蒙恬跟他一起长大,再了解它的心思不过,自己把扶苏派去军队不该是让他收复军权,手握大军,江山社稷便可安定长存,扶苏连这点事都想不明白吗?还是说变成了小孩脑子记不住那么多事?
    嬴政对扶苏采取观望的想法,如果扶苏没那个脑子,他情愿去宗室里挑一个聪明能担得住责任的孩子来继承。
    与其让秦国在他的子孙手上灭亡,不如在嬴氏子孙的手上千秋万代。
    扶苏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快要被踢出继承人的行列了,还有开心自己和阿父把事情讲清楚了,高兴地晃了晃自己的小腿。
    嬴政憋了憋,很想问你手握那么多士兵,连蒙恬站在你那边,你为什么就不用脑子想一想,直接带一部分士兵回咸阳争一争呢?
    他嬴政这辈子如果听话的话,那么早就死在邯郸了。
    但是看在小孩刚刚哭得那么惨的份上,嬴政也怕他大哭引起发热昏厥,把这个疑惑憋在肚子里,下次再问。
    同时心里开始考虑之后如何磨练一下扶苏的性子,起码不能别人用自己的名头说什么都信。
    至于所谓的赵高、李斯、胡亥,他之后自然也有处置的办法。
    第146章 嬴政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记仇的人,只是一般般记仇罢了。……
    嬴政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记仇的人, 只是一般般记仇罢了。
    他把小胖崽放在一旁让他站起来走动走动,同时把孟一孟二叫了进来,让他们把自己批改完的公文整理好拿走, 同时又抬进两担。
    嬴政起身简单活动了一下身体又继续批阅, 扶苏这个时候开始机灵了。
    看到嬴政全神贯注之后, 默不作声又坐到嬴政腿边,坐累了就趴一会儿,趴得什么时候都不知道, 只是隐隐约约循着感觉又靠在嬴政身侧抓着他的衣袍睡得安稳。
    嬴政感觉到身侧的温度低头看了扶苏一眼, 又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公文上。
    五月份的赵国, 军粮早在三月底就分出一部分播种育苗, 现在庄稼已经开始长苗, 城中正是缺乏粮食。
    赵摎抓住机会发起攻城,逼得廉颇不得不全力死守,攻打玩韩国的玩家们部分已经规整到了赵摎的军队里, 更是给廉颇添了不少麻烦。
    逼得廉颇不得不开城门迎战,以赵王的脾气,后退是死, 全家问罪,倒不如他一死以保家中老妻和子孙后代。
    赵摎看到廉颇终于和他正面迎战,整个人别提多激动了, 一柄重剑挥得虎虎生威。
    每一下兵器交接都震得廉颇虎口疼, 这一刻他心里真切意识到自己老了,对方每一次的挥剑都让自己力不从心。
    赵摎则是越打越兴奋,力道一下比一下大, 连续挥动几十下震得廉颇虎口血直流,手上更加力不从心。
    廉颇嘶哑高吼一声, “杀!”
    整个人驾驭着身下的战马朝着赵摎冲了过去,赵摎大喝一声,“好!”
    随即迎了上去,长剑碰撞的那一刻,廉颇眼神一变,用上了全身力气将马背上捆着的另一柄短剑重重刺入赵摎的盔甲,然后重重地撞了上去。
    赵摎忍着痛挥剑刺向廉颇,使劲一拧,在他腰腹处捅出一个大大的窟窿。
    殷红的鲜血从嘴角和身上不断溢出,廉颇快慰的笑出了声。
    临死前为赵国带走一个正当壮年的将才,这是何等令人开心的事啊。
    赵摎将砍杀之后,没有功夫感慨一代名将的落幕,也没空在意自己的伤口,拎着他的盔缨高声喊道,“廉颇已死,投降不杀!”
    他跨下的马儿十分通灵性的昂首长嘶一声,赵摎又高声喊了一遍,“廉颇已死,投降不杀!”
    秦军士气大胜,一边奋力砍杀,一边嘴里重复高喊,“廉颇已死,投降不杀!”
    赵军见主将已死,浑身的士气落了一大半,督军华阳君赵仁听到第一遍的时候就带着侍从弃城而逃,士兵群龙无首,听不到命令的他们茫然四顾。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高喊,“你以为我们还会相信你们秦国的鬼话吗?”
    当初邯郸四十万赵军是怎么没的他们可还记得清清楚楚。
    赵摎就怕没人接话,有人接话就意味着有可能,他高声道,“你们皆知武安君白起,那我赵摎就跟你们说一声,我赵摎生平最不屑的就是武安君,其次就是蒙骜,他们做的事我赵摎自然是不屑做的,如果我赵摎出尔反尔,就让我赵摎五雷轰顶,万死不得超生。”
    赵摎说的确实是真话,他一直不爽白起和蒙骜,他觉得如果不是这两个家伙的话,那么,君上最器重的人应该是他赵摎才对。
    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你们爱投降不投降,也就是多杀几个人头的事。”
    众士兵刚松了口气,听到这话一脸不爽地看着赵摎,这家伙怎么说话呢?不会说话就闭嘴。
    但也就是赵摎这种把话敞开了说的敞亮行为,让赵国士兵莫名消除了不少担忧,再加上玩家们换上赵军服饰诱导,有个胆大的直接换上百将衣服,代表赵国士官阶层率先投降。
    众人犹犹豫豫投降,但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有几个聪明的反应过来刚要张嘴就被人捂住了嘴巴。
    消息传回邯郸,满朝震惊,赵王痛哭以袖掩泪,哀痛廉颇的去世,同时也在恐慌赵国还有谁能够抵挡秦军的步伐,赵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