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敢将肝胆照汗青
当大明国朝国家财政,只能在推行普及教育和灭倭中选择一件事去做的时候,连需要建功立业、渴望功勋的前线将领,都选择了普及教育,这就是大明的集体共识之一。
戚继光手不释卷,成为了将帅们的榜样,而李如松和马林,都对学习表达了厌恶,张口闭口就是:学习,学习个屁!但都通过了讲武学堂的文化考试,而且名列前茅。
殷宗信说,大明的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的集体共识之下,由集体意识支配,即便是反贼也是如此。
而殷宗信亲自抓到了一个反贼,万历二年考中进士、万历十五年在赤军山被捕的邹迪光,即便是邹迪光也活在这种集体共识之中。
邹迪光需要自我欺骗,需要反复告诉自己大明对不起他,而不是他对不起大明,才能为自己反贼行径提供动机,当这种叙事解体的时候,邹迪光反贼叙事彻底崩塌,气到吐血。
大明的贱儒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是虚伪的,但唯独劝学不会。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文脉的兴衰、传承、挣扎、尝试、适应世势、不断在矛盾中演绎,诵读之声可穿千年烟云,依旧振聋发聩,就是文明保持连续性的根本奥秘。
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让知识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到孟子、荀子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之争,构建出了道德崇高;再到朱熹讲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使劝学二字,慢慢的超越了功利。
从甲骨卜辞到敦煌写卷,从稷下学宫到岳麓书院,实体化的知识保存,构成了文明的备份;从江南私家藏书楼的兴盛,到永乐大典简要本成为最大的畅销书,是文明历劫不堕的秘密。
文脉,或者说文化,可以创造出跨越地域、超越血脉的文化共同体,使得共同的文化记忆,甚至能够突破王朝周期律的桎梏,绵延不绝。
文脉所系,非惟地缘,可越阡陌;
文明所承,岂独血缘,能贯古今。
楚人读齐谐而知海若,胡儿诵杜诗而泣兵车;五朝更迭,未改洛下书生之雅韵;九鼎迁移,犹存天下士族之文心。此文化共通之伟力,纵历千劫万难,亦必图存。
大明皇帝、前线指挥大帐,其实都知道大明暂时没有能力全力灭倭,钱粮都不太够,除非户部同意发国债,否则真没钱,但倭国上上下下,并不知道!
所以当大明展现出了全面进攻的姿态时,倭国上上下下,全都被吓蒙了,此时,他们只能寄托于神风再次出现,像当初吹走元军一样,吹走大明,再次保卫倭国本土。
邪马台军港内,守在军港上的倭国军兵,看着海面上巡游的大船,心惊肉跳。
因为他们脚下的这个军港是大明修建的,后来因为倭国对朝鲜的进攻,大明判断有巨大风险,选择了让出此地,大明军比他们这些倭寇,还要了解邪马台军港的布防。
可是这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能看到大明军的巨型海船在港口外飘过,但唯独等不到大明军的进攻,这让镇守邪马台的倭寇有些惶恐,又有些庆幸。
天崩地裂的日子,能晚一点是一点。
戚继光在等海防巡检的侦查,倭寇占据了邪马台军港后,营造了一堆的石防垒,专门防止大明军登陆,而且在一些狭窄海道沉船,阻塞了航道,大明军贸然进攻,恐怕陷入无法展开阵型的劣势之中。
除了等待情报之外,戚继光在等风,八月到十月份是台风爆发的时间,如果贸然进攻,恐怕会陷入元朝的窘境。
元朝两次进攻倭国,都选择了台风爆发的季节,最终被神风给吹的人仰马翻。
戚继光站在一张巨大的堪舆图前,对着所有人说道:“胡元时,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忽必烈两次进攻倭国失利,除了选错了时间撞上了飓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彼时胡元新立不善制造海船,至元十一年一月忽必烈下令,忻都、洪茶丘、刘复亨,以及高丽将领金方庆等人,征伐劳役三十五万人,昼夜营造十月,建各类船只九百余艘,然而这些船只仓促赶工质量极差之外,还是平底船。”
“平底船用于河漕,而非海运,海上行平底船,适航性极差的同时,更加难以抵抗风暴,至元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夜半,飓风忽至,九百艘船损毁过半。”
这就是戚继光要等的风,等风向改变,得益于大明水师自万历七年以来的不断巡航,大明对倭国的天文水文地理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八到十月是个十分危险的时间。
“除天时外,倭国是本地人,对本地地形极其熟悉,而胡元远征军没有派出斥候,对水道、台垒、道路均不熟悉,倭寇多次埋伏于山野之间,以逸待劳,成功伏击元军。”
“最重要的是人心不齐,胡元的远征军一部分是蒙人,一部分是高丽人,一部分是汉军,分兵协调极差,导致了东路军和江南军,没有如期完成会师,语言不通、指挥混乱、士气低落。”
“仗如果打成了这样,不如不打。”戚继光的长杆在堪舆图上,划了两条线,批评了忽必烈两次兴兵,打的是烂仗。
文永之役、弘安之役,两次征战,都出现了不能如期会师,甚至大规模的逃兵,两次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胡元,胡元强行进攻,必然失败,哪怕彼时胡元正值军力巅峰,亦无法战胜。
戚继光继续说道:“文永之役以倭国不明不白的获胜,元军不可理解的失败而告终,在经历了如此大败之后,元廷没有吸取任何的经验和教训,仓促之间,甚至是恼羞成怒的发动了第二次的弘安之役。”
“第一次战败后,都元帅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几人一合计,以入其国败之奏闻忽必烈,忽必烈心满意足志得意满,派遣使者逼降倭国,倭国镰仓幕府顿觉奇怪,明明元军败了,居然遣使劝降,杀元朝使者杜世忠一行三十余人,枭首示众。”
“至元十六年,镰仓幕府再杀使者周福等一行人于大宰府。”
“弘安之役,至元十八年闰七月三十日,暴风大扇,洪波滔天,烟飞云不敛,雷雨如暗夜,四千余战舰,十四万远征元军,在台风中损失殆尽,只剩下两百多条船,四万登陆军队困守,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元朝第二次进攻的弘安之役,整整出动了十四万兵马,但最后逃回去的不足两万之数,这是重大军事失败,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第三次谋划攻打倭国,但被大臣所阻止。
第二次弘安之役的失败,其实怪忽必烈,他太心急了。
上一次被忻都所欺骗,第二次依旧用的是忻都挂帅,第一次的情况,都没有调查清楚,更没有总结任何经验教训,急匆匆的调动十四万大军进攻。
十四万大军的进攻,统筹安排,绝非易事,但是忽必烈的使者被杀,恼羞成怒,愤怒之下做出的决策,就变得稀里糊涂了起来,上面决策混乱,下面的仗,自然打的稀里糊涂了。
而戚继光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陛下对前线指挥大帐做出的决议,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什么时候开打?”李如松是个急性子,他已经跃跃欲试了。
胡元是胡元,大明是大明,忻都是忻都,戚继光是戚继光,胡元有自己的问题,大明当然也有问题,但是相比较之下,大明的问题都不是致命的。
李如松已经迫不及待了。
戚继光面色严肃的说道:“等,等我将令,李总兵,大战在前,切记要沉稳,军纪要严,尤其是作为高层将领,你就是大军的主心骨,绝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以轻功冒进。”
“末将领命!”李如松只好俯首领命,风再大,浪再高,他也不怕,他比较怕戚继光的教训,怕辜负了陛下、戚帅对他的期许。
戚继光总结了胡元战争的失败后,又紧了一紧大氅说道:“各营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击。”
大帐中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等着戚继光最后的决定。
一个山东大汉,即便是人到暮年,其身形依旧十分的挺拔,戚继光的双手放在大氅的兜里,眼神有些空洞,面沉如水,在堪舆图前不停地徘徊走动着,大帐之中,只有脚步声在不断的响起。
戚继光在思考,每次大战之前,他都会思考一件事,如果我是敌人,如何对付来自戚继光的进攻和部署。
“戚帅如果犹豫不决,我们可以等到来年四月,那时候信风再变,是绝佳的机会。”凌云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十分诚恳的说道:“陛下向来信任戚帅,即便是改变了作战计划,由今年推迟到明年,陛下也不会过多询问。”
凌云翼看出了戚继光的犹豫,毕竟胡元进攻倭寇两次大败在前,大明军的进攻,尤其是在这个十一月份的时间里,台风的隐忧虽然不大,但仍然存在。
大明的这次进攻,真的能摆脱那宿命般的神风吗?大明已经大获全胜,将倭寇从朝鲜彻底赶下了海,达到了预期目标,没有让倭寇上岸。
倭寇依旧是个海岛上的狭隘之民。
戚继光站定,侧着头伸出一只手说道:“不,倭寇新败,人心最是动荡,士气最是低迷,等他们过个冬天,再过个春天,把沿海的台垒修建完成,士气调整完成,大明军再进攻,就会付出更大的伤亡!”
瞭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低声说道:“戚帅,风向变了,现在是西北冷风。”
“好!”戚继光站直了身子,眼中精光四射,看着所有将领说道:“诸将听令,我做如下部署。”
“李如松你领两个步营,一个骑营、一个炮营,外加水师三个营,乘船直击邪马台军港,在水师炮轰覆盖之后,立刻冲滩登陆,用最快的速度占领滩头,展开阵型,不得有误!”
“工兵营要在两天内,恢复邪马台军港的船只通航,三日后,营垒深入城寨五里之外。”
“马林、麻贵听令,你二人,率领两个步营,从釜山出发,至上对马港,进攻比田胜港,此处的浅茅湾适合登陆作战!”
“我将亲率三个步营,对严原金石城严原港,发动进攻,这是对马国的腹心之地。”
“祖承训、李舜臣,你二人带辽东军、朝鲜军,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对三处战线进行增援。”
凌云翼等戚继光说完之后,将戚继光的将令再次重复了一遍后说道:“我补充一点,上船的火器,主要集中在李如松率领的奋武团营,该团营,攻打的邪马台军港是我大明修建,是唯一坚城。”
戚继光看了看堪舆图,才点头说道:“我认同你的建议,集中优势火力,进攻邪马台。”
“此战上对马岛和下对马岛,即便是无法战胜,我与马林二部,也可以掣肘对马国守军,迫使对方,无法对邪马台军港增援,只要拿下了邪马台军港,此战大明已胜。”
“水师会封锁对马海峡防止倭寇增援,我再次强调一遍,对马岛多山少田,易于埋伏,各部严肃军纪,绝不可冒进,互相配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现在,诸将领调兵火牌,听我将令,全军出击!”
“末将领命!”众将士终于等到了军令。
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在鼓声和号角声中,大明军从釜山港倾巢而动,向着对马岛而去,帆船船帆遮天蔽日,披着晚霞的万丈金光,划出了一道道的浪尾痕。在军令之外,三路进攻的每一路都准备二十名天文生,三班轮换观测天象风向,若是有风暴来袭,立刻撤回釜山和固城方向,每一名军兵,携带了五日的炒面(面粉),水囊、两斤火药等个人补给,而在固城港、巨济岛、釜山,囤积了两个月的军事补给。
大明派遣了一百八十名海防巡检已经提前登上了对马岛,并且对金石城、邪马台金田城、比田胜城进行了全面的渗透。
陈天德,大明水师海防巡检的瞭山,是陈璘的好友,曾经在三都澳私市案中立下了大功。
在倭患肆虐的时候,陈天德的家人乡民,全部死于倭寇屠刀之下,而他本人,也被倭寇戏弄,甚至被弄成了阉人。
他对倭寇只有恨意。
即便是成为了瞭山,他依旧深入虏营,搜集情报,奏闻过倭寇在汉城制造的种种惨案。
比如陈天德就亲眼见到,一个二十四人队的倭寇,占领了汉城周围一个三百人的小村落,在短短五天内,这二十四个倭人,就杀死了所有的男人、孩子,投入到了村口的井中,在十五天时间里,把所有女子玩弄至死,连井都装不下这些尸首。
大明军收复汉城之后,清理到了这个井口,腐烂的恶臭、密密麻麻的蛆虫、手臂长而且十分凶狠的老鼠、天空还有各种食腐飞鸟盘旋,活脱脱的人间炼狱。
最后这个井口还是被阉割的倭人全部清理干净,一把大火烧得干干净净,才没有酿出瘟疫来。
陈天德在邪马台金田城中,邪马台军港的选址,并不在主航道上,但这是一个军港,主要是保证狂风巨浪的飓风之下,军队船只的安全,避风港,而在军港之上的小山坡上,是金田城。
金田城是典型的山城,山道盘旋,山道的两侧都是土垒和石垒,外郭城线绵延十二里,在城中还有神社、寺庙等建筑,这样的山城,在对马岛一共有六个之多。
十一名海防巡检,被陈天德召集在了背风的山窝之中。
陈天德伸手感受下了下风向说道:“整个对马岛守军为一万五千人,还有两万三千的败兵被安置在了别的山城,防止生乱,而我们所在的邪马台军港、金田城,守军有三千五百人。”
“风向变了,大明军可能会发动进攻。”
“我们要做的是,毁掉对方为数不多的火药库,一共三个火药库,存放着两万五千斤的火药,这是倭寇手中,唯一能威胁到大明重步兵的武器。”
“我带两个海防巡检,前往最大的火药库,靳承平,你带三名海防巡检,前往崖上火药库,靳承安,你带四名海防巡检,前往军港火药库。”
“是。”靳承平和靳承安是亲兄弟,来自大名府,没有遭受过倭患,但依旧同仇敌忾,而且他们已经是海防巡检水师坐堂,再往上一步,就是瞭山了。
瞭山都是千户,坐堂是百户,这两个职位是世袭军户。
“诸位。”陈天德站了起来,对着所有人说道:“此行凶险,我们的名字或许会被遗忘,我们的功绩会被遗忘,但山记得我,江河记得你们。”
陈天德肃穆站立,手放在了胸口,低声唱道:“苍生如海,吾为粟粒。”
这是《无名之歌》,是松江巡抚申时行仿照当年红巾军揭帖体创作,写给海防巡检的一首军歌,每当海防巡检要执行九死一生的任务时,就会唱一次。
低沉而浑厚的声音,在小小的背风山坳里响起,声音很低沉,但极为坚定。
“苍生如海,吾为粟粒;洪涛万里,吾作浮沤。踏破乾坤十万路,伏惟草芥效命秋。长河浩荡东流去,孤帆一点未曾休。莫问名姓镌竹帛,且将碧血沃神州。”
“烽烟蔽日,吾为萤火;铁甲连山,吾作尘沙。扫尽狼星十二阙,敢以微躯补天斜。丹心可铸轩辕鼎,白发犹系汉家槎。不羡麟阁图形貌,唯愿赤心遍红霞。”
“青山识我骨,沧浪记吾舟。社稷岂忘无名子?丰碑自在人心头。”
“青山识我骨,沧浪记吾舟。”
这是一首军歌,同样是海防巡检对大明皇帝、大明国朝、大明万民的庄严承诺,我以我血荐轩辕,敢将肝胆照汗青。
朱翊钧作为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亲自处理海防巡检孩子被偷走的案子,并不算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而是墩台远侯、海防巡检,他们真的值得。
即便是孔子用杀鸡焉用牛刀嘲讽了子游治理小邑,但很快就认错了,也认为杀鸡用牛刀、治小邑亦用礼乐是合理的。
墩台远侯、海防巡检,在狂风巨浪中,为大明的国泰民安,保驾护航,负重前行。
陈天德出发了,他要炸毁的火药库是最危险的地方,在山城中,要绕开巡逻的卫队,进入山城不是一件易事儿。
他在黑暗中前行,爬上了一座座石崖,抛出了铁鸱飞爪,挂在了伸出山崖的枯木之上,用力拉了下,才开始向上攀爬,爬上去后,就隐藏在暗处放哨,这是他早就摸排清楚的侵入点,一行三人,顺利的进入了山城。
这一段的外郭城墙是木栅栏,而且年久失修,有一个能容纳一人的小洞,进入小洞之后,就是金田山城的一个营寨,三个本该巡逻的倭寇在打盹。
前线的战败,让对马岛的士气十分的低落,逃兵接连出现,七生报国的武士精神,并不是普遍存在,而是一个道德标杆,有几个武士能做到七生报国?
按照倭国的军例,岗哨持铃,巡逻持铎,需每刻钟对铃示警,但是这三个倭寇根本没有巡逻,陈天德等了一刻钟,没见岗哨来巡,也没见到有示警。
这代表着岗哨也在打盹,大家都在虚应其事,根本没有坚决执行,甚至连个形式都懒得走了。
陈天德伸手比划了一下,包括他在内的三名海防巡检,各自拔出了一把短刀,隐藏在了黑暗之中,不到片刻,出现在三名倭寇的身后,寒光一闪,三名倭寇的喉管被划破,他们想要大叫,但被一只大手牢牢的捂住了嘴巴。
海防巡检是精锐,杀人十分利索,甚至没有制造出一点点的声响。
陈天德把这三个倭寇扒了个干净,将他们巡逻所用的火把和铎,拿在了手里,这年头倭寇也没什么军服可言,打扮的千奇百怪。
海防巡检伪装成了倭寇模样,除了个头太高,其他没什么破绽。
三人开始沿着山城前进向着火药库巡逻过去,一路上,没有岗哨盘问,没有口令,甚至连巡逻点卯册都不用画押,因为岗哨已经贴心的画满了。
戚继光为皇帝讲武的时候,曾经把一句话翻来覆去的说:营伍不整,则心气先散。
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士气一旦萎靡,所有的制度都是形同虚设,连巡营这种简单的事儿,也会困难重重。
皇帝当时还问:是不是只要保证赏罚分明,军饷充足,就可以保持士气?
戚继光否认了陛下的看法,按照他的从军经验而言,能不饿着肚子打仗,基本士气就可以保证,按照大明军的标准,半饷就够了,全饷那是皇恩浩荡。
最重要的是要让军兵知道,为什么而战。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就是为什么而战;社稷岂忘无名子,丰碑自在人心头,就是为什么而战。
这是军魂,有军魂的军队,可以冻死不折屋,饿死不虏掠,只有如此才能天下无敌,军事装备也是人在用,组织失序、腐败败坏蔓延的时候,甚至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也发挥不出作用。
陈天德顺利的抵达了火药库房,将一个在墙边撒尿的倭寇杀死后,进入了库房之中。
进入库房后,陈天德有些迷茫,按照探查到的情报,这个山城火药库存放了一万五千斤的火药,这是整个金田山城的最后储备,但是这里,只有三千斤不到的样子,而且上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证明已经很久没人动过了。
监守自盗,看守库房的管事,把火药偷偷卖掉了。
“炸不炸?”海防巡检也是愕然,小声的问道。
陈天德点头说道:“炸了吧。”
三千斤也要给他尽数炸毁,在重步兵开始撬乌龟壳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危险了。
库房里还有一台猛火油柜,陈天德熟练的拆来了猛火油柜撒在了火药上,洒到了门后处,陈天德将猛火油点燃,快速离开了。
金田山城一共三处火药库,相继在爆鸣声中被炸毁,但是倭寇已经顾不得火药库了,因为大明军来了!
以两艘快速帆船为首、三十艘五桅过洋船在海面上排开了阵型,火炮开始嘶吼,硝烟在海湾上弥漫,开弹带着尖啸声划破了苍穹,落在了山城之中,而后轰然爆开。
开弹里的铁蒺藜飞射,开弹爆炸点燃了山中的木房,火光冲天,连深夜的天空,都被照亮。
饱和攻击,一轮齐射打掉了三千斤的火药,大明皇帝曾经在阅舰式的时候,见过这种一字长蛇炮阵的打法,是一种极为昂贵的打法,主要是贵,这么打,一场大战下来,能消耗掉数万斤火药。
但邪马台军港是必须要取胜的地方,只要拿下了这里,就截断了上下对马岛,十日内,地面部队推进,就可以攻克对马岛全境。
在舰队不断轰鸣的时候,山城、滩头的台垒都被火力所覆盖。
冲滩开始了,五百艘专门营造的冲滩舢板被释放,军兵们奋力划船,登上了滩头,并且展开了阵型,到这一步,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大明军推进了。
“这倭寇怎么如此不堪一击?”李如松用千里镜巡视着战场,发现敌人的抵抗意志极其薄弱,甚至等于没有。
按照戚继光《武经枢要》云:兵者,以干戈之威屈人之兵,迫其从吾志也,意思是,军事战争,就是用战争的方式,强迫对方屈服于己方意志。
这还没接战,对方就已经屈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