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0章 :师从章邯
    十二月的赵地,刺骨的寒风从北方吹来,天空中有细毛般的小雪飘落。
    邯郸以南,漳水以北。
    在这雪落之地,正有成千上万的精壮男子抡动沉重的夯杵,照着土堆猛砸,将其夯筑成坚硬的墙垣。
    吴广带着麾下诸人行走于道侧,边走边打量这热火朝天的工程景象。
    不用吴广询问进度,负责此事的舒欣便禀上最新情况。
    “君上,长城关塞已经修复了大半,最多一个月时间便可完毕。届时数百里长城再次相连,足以成为阻挡南方来敌的一道有利防线。”
    说到这里,舒欣笑起来:“重启长城工程后,漳水以北的赵人全都很支持,各里闾争相出劳力,邯郸豪族也都各出钱粮,无人对此有怨言。”
    “那是自然。长城重启,代表他们的性命、家族安危多了一层保障,自是想要早日修复,借此抵抗秦军。”
    蒯彻一句话点出此中缘由。
    吴广点了点头。
    先秦时代,诸国皆修长城以御敌。
    齐、楚、韩、魏、赵、燕、秦、中山、郑等诸侯国全都修建有长城作为边境的防御设施,借着长城的防御和警戒功能,能够大大减轻面对强敌时的防守压力。
    赵国的南长城就是诸侯争霸时期的产物,其城墙主体没有遭到大量破坏,修复难度不大。
    有上党、河内两地在前方坚守,将秦军死死拖在西边,足以为他们争取到相应的时间。
    吴广带众人走上一处墙垣,望着长城南边的那条滔滔流淌的漳水,不由感叹昔日那位修长城的赵国先君还真是找了个好位置。
    漳水与赵南长城相互掩护,不仅增强守军的防御力,还能将警戒作用发挥到最大。
    当秦军在南边渡漳水过来时,长城上的守卒、或者是出塞巡视的游骑发现后就会立马点燃烽火,向后方传达军情。
    驻扎在长城后的大军见到烽火信号,就能随时进行支援,御敌于外。
    成千上万的大军想要渡过漳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等秦军慢悠悠的过了河,长城上早已被守军站满严阵以待。
    长城与漳水之间的距离很狭窄,并不适合驻扎大军,秦军每次攻击都得先渡漳水。就算强行将大军驻扎下来,有后方的漳水为阻隔,秦军的粮草输送会显得很困难。
    总之这就是一处让守军占尽便宜,又使攻击方十分难受的地势。
    当年要不是赵国四十多万青壮尽死于长平,秦军想要打到邯郸来绝不会那么容易。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赵国南长城是邯郸南边的最后一道防线。
    需要借助长城御敌时,就代表了漳水以南的大片区域,如邺城、安阳等地都已经被秦军所占据。到了那时候,西边的河内肯定早就落在了秦军手中。
    之前李左车提议修筑长城,是因为吴广主力部队在燕地。当时邯郸空虚,而王离大军气势汹汹前来进攻,所以献上此策,属于是一道比较稳妥的保险。
    现在吴广率大军南下,并聚拢邯郸郡的守军、民夫,数量超过了十万人。
    有了军力,就有了底气。
    当河内郡传来伍徐率两万余人渡河投靠的消息时,吴广麾下就有将领提出主动出击的打法了。
    吴广巡视完长城建设,回到邯郸后召集诸将议事。
    葛婴迫不及待的开口:“君上,现在陈将军从长子突围南下河内,而伍将军又率兵两万前来支援,整个河内郡的守军超过了五万人。吾等在邯郸可动用兵力十万,加起来共有十多万大军,根本不需要怕他王离。”
    “这还浪费什么力气去修长城啊,不如咱们率军去西边和秦军狠狠打一场,将他王离击败,岂不美哉!”
    话落,有许多人点头附和。
    兵力的暴增让他们有了自信。
    吴广面色平静。
    陈馀的突围和伍徐的投靠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他已经亲笔写下书信派使者送去河内安抚二人,并在信中做好相应的安排。
    至于葛婴认为有了伍徐两万人和陈馀数千残军的加入,他们就可以向西迎战秦军。
    吴广对此不置可否,只是侧首看向蒯彻。
    跟了吴广两个月,一个眼神,蒯彻就已经懂了。
    他微笑着站起来,对葛婴道:“葛将军此言差矣,你只看我军兵力与秦军相差不多,可曾想过吾等两军的战力与士气差距?”
    不待葛婴开口,蒯彻便仗着口速快,高声道:“王离麾下秦军,乃是昔日蒙恬北伐匈奴时的兵士,多为经历过厮杀的老卒,既有战阵经验,又经过多年训练,令行禁止,可谓精兵。而吾等兵卒呢?”
    “除去少数人外,余众大多都是新兵!”
    “缺少训练,不识旗鼓,进退失据,又对秦军心怀畏惧,如何与秦军正面相敌?”
    “至于伍徐将军那两万兵马,刚刚在河南大败一场,此等新败之卒早已被秦军吓破了胆,岂有奋战之力?”
    蒯彻连续发问,冷笑不断,让葛婴面色一变。
    吴广轻轻叹了口气。
    他之所以放弃率大军前去救援上党,除了兵力数量外,兵卒的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
    王离麾下秦军称得上整个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光论兵员质量甚至比章邯手下的军队还要高。不说全部都是精兵,但二十万人里六七万战卒想来是有的吧。
    吴广手下呢?
    收降的五千关中军战力很强,但在对付王离秦军时得慎用,甚至不能单独派出去。
    他能放心动用的精兵就是一万虎贲、三千幽州突骑、五千边军。
    葛婴麾下的一些老卒整编一下,或许能凑出一万敢战之士。
    这加起来就三万左右,算是他手下真正能打硬仗的部队。
    其余兵力多是杂兵辅卒,特别是有一大批都是他刚从燕地征召的新卒。
    那时他在蓟城刚征完兵,就收到南边传来的急报,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就带着这批新兵一路南下。强行军上千里的路程赶到邯郸,中间没有出现崩溃,已经算是素质不错了。
    没有时间训练,就代表这批新卒很多人都不识金鼓旗帜,和同什伍的袍泽没有默契,无法令行禁止,加上很多人没有上过战场缺乏厮杀经验,战斗力是绝对比不上秦军的。
    这种情况下他放弃防守,带兵出去主动和王离决战,如果连战连胜,打顺风仗还行。但要是稍微出现一点败绩,那等待他的多半就是大崩溃。
    历史上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锐杀得尸横遍野,战死二十多万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杂兵新卒的数量就算达到几十万又如何,遇到真正的强军就是送人头。
    而在原时空的巨鹿之战中,项羽手下五六万楚军,除了八千江东子弟很是忠心精锐,其余大多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卒,许多人曾跟随项梁多次击败秦军,参与过东阿、定陶等大战,战斗力不是他吴广手下的新兵能比。
    以项羽的强悍,带着五六万久经战阵的老卒,尚且需要破釜沉舟提升士气,再去突袭久攻巨鹿不下的王离军,方才赢得一场大胜。
    现在的王离秦军正处于全盛状态,气势汹汹而来,攻必胜战必取,士气高昂,远比历史上久攻巨鹿不下时的状态好太多。
    这种情况下,要吴广凭借少量精兵加大量杂兵去击败全盛时期的长城军团,难度比项羽打巨鹿之战不知道高多少,若真能做到,这秦末时代的第一名将就非他莫属了。
    而吴广有自知之明,对于这种风险巨大的事情自然不会去做。
    “吾当学章邯才是!”
    对吴广来说,他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和王离秦军血拼,而是抓紧时间练兵。
    就如章邯在击破周章后,缩在函谷关里死命练兵两个月,最后再一波出去带走周章。
    现在的吴广,打得正是这个主意。
    邯郸西边的上党、河内,南边的邺城、安阳等等城池都是用来拖延秦军争取时间的工具。
    新修的长城则是他给自己打造的函谷关。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吴广眯着眼睛。
    他没有项羽的勇力,也没有项羽麾下数万精锐兵卒,那就学章邯的打法便是,任你在关外如何嚣张,我只埋头练兵,最后寻找胜机发动致命一击。
    这一想法为李左车、蒯彻等人认可,这是在自身新卒居多,兵员素质不够的情况下最好的策略。
    先守后攻,以寻胜机。
    所以面对葛婴请命西向与王离决战,吴广最后拒绝了。
    但这不代表他就没有动作。
    伍徐两万兵马的加入使得河内出现了抵御王离兵锋的可能。
    “再遣一万兵马支援司马卬,命其侧攻王离,掩护河内守军。将秦军拖在河内、上党一线,为我练兵争取时间。”
    吴广下达军令,并定下了后续作战的基调。
    在军议结束后,吴广又拿出从河内发来的帛书看了看。
    特别是那封伍徐亲自写给他的书信。
    上面讲述了荥阳之战的经过,以及伍徐不敢南下的苦衷。
    吴广闭上眼,长叹了一声。
    伍徐在荥阳大败,怕南下后被陈胜诛杀,所以来投靠他。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伍徐是自己曾经的部下,现在带两万人来投,又恰值王离秦军南下的关键时刻,吴广自然不可能傻到去处罚伍徐。
    甚至他还得借助伍徐这两万人为他拖延王离的进军速度,给予伍徐的回信自然以安抚居多。
    而伍徐在荥阳惨败,再度显示出了章邯的强悍。
    周章、伍徐大军先后被击灭,章邯南下陈县的路上几乎没有多少阻力。
    阿胜的未来又当如何?